如果把人類的認知分為三個層次:動物本能層、情感層、理性與理性層,那麼對應的核心邏輯就有三種型別。
叢林法則是動物本能層的生存邏輯,人生的邏輯是及時玩樂,發展的邏輯是死後生存。
幸福與敵意是情感層的生存邏輯,愛與義是無價是人生的邏輯,看與放是發展的邏輯。
平靜是理性和理性層的生存邏輯,生活的邏輯是要有組織的,發展的邏輯是要掙脫。
動物本能層。
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去做吧。 人在動物本能層解決問題的核心是拳頭,而理解問題的上限是拳頭的大小和硬度。
這個人不吃不喝,不玩,為什麼活得這麼久?動物本能層的人經常用這句話來評判別人,眼裡自律的人要麼是裝無能。
南牆是最好的老師。 拳頭大了,還有大;狠心,更狠;人是強大的,自然更是強大的。 如果不死,就沒有經歷過生死的考驗,動物本能層的人很難醒來。
情感層。
沒有對錯,只有痛苦與否,愛與否。 被情緒包裹,被情緒糾纏,是情緒層的正常生存狀態。
憤怒、怨恨、委屈、悲傷、愛是情感層面的生活要素,創造情感載體、尋找情感寄託是人生的剛性需求。
在莫言的**《生死疲憊》中,冤枉而死的西蒙心生怨恨,先後轉世為驢、牛、豬、狗、猴,50年間,他被大時代的巨變所脅迫,在經歷了無數的委屈和委屈之後,他低頭,放手,如釋重負, 所以他有機會提公升,最終轉世為人類。做乙個真實的人似乎並不容易。
曾經的大海很難澆水,除了巫山,它沒有一朵雲。 人生的悲歡離合,成功與失敗,得與失,在歲月的洗刷下越來越淡淡。 這個時候,疲憊就成了最好的老師,只有放下看跌,才能衝出繭,躍上人生的另乙個高度。
理性層。
冷靜冷靜的處理,是理性、理性層的生存法則。
然而,過多的鎮定是麻木,過多的冷靜是冷漠。 出於這個原因,這個層次的人需要不時地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糾正。
有序、理性地生活,是理性、理性層面的生活核心。
有命令就要守規矩,有規矩就難免紙上談兵。通過“讀萬本,行千里”,讀書範圍廣,獨立思考,我們可以不斷提公升自己。
理性和理性層是冷漠的,但很容易形成自洽,所以只有主動脫離,掰開壞習慣,打破自洽,走出舒適區,才有機會提高認知。
每個層次的人都深深地陷在這個層次的邏輯中,不同層次的人很難理解其他層次的邏輯,這些邏輯在實踐中經過了無數次的考驗,不斷強化到理性,直到被被動或主動地打破,然後才有機會提高自己的認知,從而進入更高的層次。
階段性認知,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