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堆新柱【科技曲原犁】。本欄目為新生代農民在農業創業、智慧農業、農業成果轉化、農業科技應用等領域提供前沿資訊和觀察,期待您的關注。 每逢星期天,筆者還會開設芥菜攤位武威市場,提供農產品推廣通道,請大家來坐下。“很難想象世界上有哪個國家,連續20多年,以檔案的形式,把農業、農農業工作放在全年工作的首位。 ”
這是中糧集團副總裁朱澤在北京平谷召開的2023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上的感慨。
在加入中糧集團擔任副總裁之前,朱澤曾任**政策研究室農村局局長,資深農業專家,畢業於中國農業科學院農學博士。
朱澤在講話中還提到,我國除耕地19億畝外,還有草原40億畝、林地43億畝、水域面積大。 目前,農業管理者和農業從業者面臨的挑戰已經從如何解決溫飽問題轉向如何吃得更好。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中國數字農村發展報告(2022)》顯示,截至2024年6月,農村網際網絡普及率達到588%,與“十三五”初期相比,城鄉網際網絡普及率差距縮小了近15個百分點。
如果把這個資料作為美國農民上網人數橫軸上的“上網比例”來對比,我們發現美國也經歷了類似的“村上網”發展過程。 2024年,全國13%的農民可以上網,到2024年,美國200萬農民中有48%可以上網。
在這一點上,“網路比率”達到50%左右,企業家應該看到機會。
也是在 2002 年,美國農場軟體管理公司 AGCODE 正式推出了他們的平台,當時只有 3 個葡萄園客戶——但現在他們為超過 24 種作物和 5,000 名客戶提供 SaaS 服務,占地超過 700,000 英畝。
下圖顯示了美國農業增加值及其份額的變化,該變化在2024年之後也出現了更陡峭的曲線,並持續了近15年。
與美國相比20年前,中國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心更大,移動網際網絡基礎也更好。 2024年,在電子商務極度發達的背景下,全國農村網路零售額創歷史新高217萬億元。
銷售環節的快速增長,反過來也促進了生產環節的農業機械化率和資訊化率。
創業者在選擇創業方向時,除了市場調研和觀察外,還可以參考兩個維度
第乙個維度是大學在做什麼;
第二個維度是投資者以前沒有做的事情,但他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筆者除了有不少報道的農業投資記錄顯示,一些此前“從未投資過農業”的投資人投資過農業企業外,還根據公開資訊梳理了近六年新建的農業高校,包括北京大學等頂尖高校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等機械工業領域的老牌名校
2024年12月,北京大學正式成立現代農業學院。
2024年1月,中國科學院大學現代農業學院揭牌;
2024年2月,河海大學宣布成立農業工程學院;
2024年5月,南京大學宣布與南京市農業委員會合作成立南京創意農業研究院。
2024年7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與鄭州大學合作成立農學院;
2024年8月,中山大學宣布農學院正式成立。
2024年12月,南京工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成立;
2024年12月,河南大學農學院修繕重建;
2024年9月,海南大學農業與農村學院在儋州校區揭牌;
2024年5月,南開大學農學院成立;
2024年6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宣布成立現代農業研究院;
2024年7月,北京科技大學在2024年成立的生物與農業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二級單位“生物農業研究院”。
別看這些高校設立農學院,就像是一群人開會,其實農學院和農學院早就坐冷板凳了。
以湖南學生填報志願者的傾向為例,對於陝西的兩所985高校,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的最低錄取分數通常比西北農林大學高出30-50分左右。 不過,從各自的學科和專業優勢來看,西北農林大學絕對是“農學名患”。
事情正在發生變化。
在高校中,單一學科的變化是常態,但學院的增減需要大量的調研和研究。 在短短五年內,如此多的重點大學都建立了農業學院,種種跡象表明,農業可能正處於產業轉型的轉折點。
高校的人才培養往往提前5年或10年就開始了。 **新時代對農業和鄉村振興的重視和投入,讓高校看到了產業的拐點。
在近日閉幕的第三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會上,至少有24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案實現成果轉化和戰略合作,累計合同金額超過20億元。
其中,“中華動物長白半番鴨”的肥肝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鴨脂肪肝是西方的常客,尤其是法國菜,但這次我們看到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和吉林正方農牧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培育的肥肝番鴨專用品種。
在北京動物研究所開發這一新品種之前,我國用於鴨肥肝生產的半番鴨品種長期依賴進口,嚴重制約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10年的技術攻關過程中,團隊開創了後代測定、超聲測定、基因組選擇等新的育種技術,最終培育出“中國動物地方品種半番鴨”新品種。
在世界範圍內,半隻番鴨生產的肥肝佔市場的90%以上,其中34%是中種動物長白半番鴨。 不僅如此,新品種的效能也更勝一籌。 以中國動物長白和半番鴨為例,其配套繫在親代產蛋率和受精率、商品代肥肝重量和食肝比方面均優於法國M18匹配系。
如果你覺得法國脂肪肝離你太遠了,那麼你一定看過北京動物研究所團隊研發的烤鴨專用的“Z型北京鴨”——這個品種是專門用於烤鴨的,烤鴨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連續多年保持在60%以上——也就是說, 如果去烤鴨店買烤鴨,這只鴨是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的繁育品種的概率有一半以上。
2024年,農業實驗室的產品不僅停留在實驗室裡,還要通過技術成果的轉化,向商業化和利潤變現大步邁進。
這只鴨子代表了中國農業技術突破的巨大進步。 而這樣的成果很多,大會選取了100項農業重大科技成果和100項優秀科技成果進行集中發布和展示,如長江流域油菜高產紀錄和鹽鹼油菜高產紀錄“中油扎501”,入選國家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的超筋高產寬適小麥品種“極麥44”, 高產寬適宜小麥新品種“圓選145”,創下國內高產小麥品種轉讓費新高,區域試產提公升203%的水稻新品種“雅良美香新職業”。
這些產地的突破帶來的利潤遠遠超過傳統的農業利潤,也是農業創業的“第一公里”。
2024年的今天,農業已經擺脫了傳統的鐵犁、牛背對黃土、面向天空的耕作方式,正在成為一項更加“酷”的行業。 該企業不僅是一家領先的農業企業。
通過資料的比較,也許可以帶來新的想法。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10家A股種業上市公司有1100多名研發人員,美國孟山都公司科研團隊規模是這10家公司研發人員總數的近20倍。 根據最新的公開資料查詢,孟山都2024年的研發支出達到5342億歐元(近406億元人民幣),佔123%。
同期國內上述10家上市種子企業的研發支出總額僅為6家69億元。
近兩年,種子基因編輯領域的明星企業齊禾生物融資過億元,震動行業。 然而,從資本的喧囂中冷靜下來的角度來看,不僅齊禾生物的技術能力過硬,而且在其快速發展的背後,農業科技企業“追兵太慢”,給齊禾這樣的初創企業留下了試錯和市場驗證的空間。
傳統農業企業注重銷售、輕研發的領域,應該是企業家們全力以赴的領域。
在湖北,由中新凱威現代畜牧投資建設的“全球最大單體面積建豬場”被網友調侃為“二師兄住新樓”,每棟豬舍建築面積39萬平方公尺,配套建設智慧型飼料生產系統、智慧型飼料輸送系統, 智慧型消毒控制系統等
在這兩個豬舍裡,每年屠宰120萬頭豬,員工總數只有800多人,相當於乙個人養了1500頭豬。
農業分工更加精細化。 原來的參與者都要拿到“豬”的結果; 如今的農業參與者可以為養豬場提供資料收集和測試服務,開發更精準、自動化的飼餵裝置,對養豬資料進行大資料分析和管理,提高智慧型裝置的遠端控制能力等一會。
這些技能正逐漸成為乙個只有新一代農民製造商才能完成的行業。
幸運的是,中國的農業產業經過幾代農業管理者的不懈努力,不斷完善,已經形成了對創業者非常友好的布局——農業創業者可以依靠的“創業夥伴”不僅僅是農民和村集體。
我在黃山當過一段時間的“採茶工”。
今年住在黃山的時候,剛好趕上黃山茂峰採茶的高峰期,因為住宅被原生態茶園“包圍”,抗拒不了朋友的軟磨硬沖泡,於是決定做茶葉生意。
我已經和鄰居們打過招呼了,我還以為要上山去摘茶,就準備了籃子和雨靴。
結果,萬萬沒想到第二天會是“從進入到放棄”。
究其原因,是我發現每天自己採茶的能量輸入和輸出是完全不成比例的。 每天80到100元,我可以請不熟悉或熟練的村民採茶,我只需要在家等待,完成烘焙、包裝、銷售、運輸等較輕的體力勞動。
後來才知道,原來沒必要自己動手,這裡家家戶戶都有一台烤茶機,村民們茶餘飯後圍坐在茶葉烘焙機旁,談笑風生幫我烤新鮮的黃山茂豐成品。
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做包裝設計、銷售、發貨等我已經擅長的事情——甚至,如果我擅長整合,我可以直接做整合,把上面的環節完全外包出去。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農業領域龍頭企業9萬家,農民合作社224家10,000,390萬農村家庭農場,104萬農業社會化組織,070,000,950,000 農業專業服務公司...這些資源對於農業企業家來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年輕人看到了這一點。 黃山同村的鄰居是一位92年出生的年輕人,他還不到30歲就決定回到家鄉,在土地上“挖金子”。
如今,他已經承包了300畝山林和耕地,是乙個在父母眼中“看不懂”的年輕人。
當被問及他一年能賺多少錢時,這個年輕人狡猾地笑了笑
你也要和我一起做! ”
即使在每一寸土地都寥寥無幾的北京,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農業同行。
被譽為“農業中關村”的北京平谷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已獲批設立的“博士農場”117個,分布在全區17個涉農鄉鎮街道,13名院士、411名博士赴平谷當“農民”。
這些農場涵蓋種質資源、分子育種、設施農業、智慧農業、林下經濟、水果品質增效等,引進了糧食、蔬菜、水果、中藥材等1000餘種質資源。 其中,蕎麥、旱稻、優良萵苣、五彩茄子等100多項創新成果得到市場認可,40餘項創新專案成功落地。
匯聚與匯聚,相距千里。 ”
農業創業者不僅要俯下身子,一頭紮進田間地頭,更要抬起頭來,在農業創業的道路上看到自己的夥伴。
2024年,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立大農、大糧”的構想。 時隔7年,2024年1號檔案再次提出“以糧食統籌、經濟、飼養統籌、農林牧漁業結合、動植物與微生物同步發展,樹立糧食大概念,加快構建多元化糧食供應體系”。
什麼是“大食物觀”?
簡單來說,與之前單一的“食品概念”相比,“大食品”的概念包括了更多的行業——除了大公尺、小麥等主食外,蔬菜水果等副食品,肉、蛋、奶、魚等動物性食品,以及微生物、合成物質等可食用產品, 都納入了新農業布局。
蒼利是堅實的,世界是安全的。
糧食問題不僅是“全國大事”,也是企業家應該關注的經營源頭。 資料顯示,大食概念提出後,農業相關科研成果成交逐年增加,2024年將近翻一番。
我們可以大膽地說,這些交易的農業科技成果和專利在未來五年內將被密集推到人民面前。 既是大糧理念的成功實踐,也是農業告別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開端。
當然,如果你還沒有參與到農產品交易的熱潮中,不要太著急。 我國共有地(市)級以上農業科研機構1115個,科技人員約6人6萬人的背後,肯定有農業初創企業需要的技術,而初創企業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多地把它們推向市場,盈利。
世界是廣闊的,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北京大學農學院成立後,原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志巨集先生當選為首任院長。
農學院成立前夕,徐志巨集老師回到母校無錫輔仁中學,在與青年同學們交流分享時說了以下幾句話:
“北大畢業生有3個豬倌,我支援他們的選擇。 只要你真的喜歡它,專心致志地把它做到極致,你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
六年後回首往事,王總的話語,既是出於感情與包容,更是源於對新一代農業從業者真誠務實的職場建議和真誠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