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承東再次表示,華為不“造車”,未來將主宰汽車生態
華為入駐汽車行業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隨著2024年底華為和Celis共同打造的品牌誕生,華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口碑已經開啟,去年銷量超過7萬輛。
作為乙個新成立的品牌,可以說在成立一年的時間裡就樹立了超過7萬輛的業績,創造了汽車行業的奇蹟。
按照接下來的計畫,華為也想推出更多高階、高規格的體驗天花板級行業產品,但讓華為充滿信心的是,它始終堅守底線,沒有親自造車。
雖然華為目前在汽車領域的活動主要是通過"嗨生態"、"華為之選"等與車企合作的模式,華為也一再強調不想"造車"但外界一直持懷疑態度。 但外界一直持懷疑態度。
對於外界的質疑,日前,俞承東在接受**專訪時又發表了乙份宣告,俞承東明確表示,華為不會造車"Hi 模式"跟"智慧型模式"這是華為合作的主要方向。
具體說來"Hi 模式"為了給車企提供智慧型汽車的整體解決方案,華為與ITA的合作就是基於這個模型,以車企的車模為主導專案,華為主要提供智慧型汽車的底層解決方案。
因此,Avita 11產品的決策、產品體驗、研發製造全部由長安汽車完成,而智慧型座艙底層則由華為完成。 這種模式未來的發展取決於車企,因為這種模式本質上是由車企組成的,而華為只是乙個附加物。
而"智慧型模式"概念完全不同,在這個模式下,除了汽車製造商,華為還將深度涉足汽車製造,以及汽車銷售、全渠道營銷、線下渠道銷售。
華為與小康旗下新能源品牌Celis的合作是這樣的"智慧型模式"雙方在技術、產品、渠道三個方面深度融合,相互賦能,為使用者提供智慧型化、高效能的出行解決方案。
華為深度參與Inquisition系列機型的研發,不僅提供相關零部件,還全面把控設計、質量、使用者體驗,公升級OTA。
在最新的文傑合作車型上還有乙個華為的標誌,這也讓外界對華為最終是否會選擇自造車產生了不小的疑問,但俞承東表示,這只是華為在廣告之外的宣告,華為不會自造車。
俞承東還表示,既然汽車廠有造車的能力,華為就沒有必要建廠造車,而且中國的汽車工廠是很閒置的,華為的策略是充分利用閒置資產,這也是對社會資源的最大保護。
俞承東甚至明確表示,要想讓車廠賺大錢,華為只需要賺點小錢,畢竟華為是一家通訊公司,電動化、智慧型化、網聯是華為最擅長的領域,車廠更擅長機械。
因此,華為未來會走這條路,而俞承東的目標是打造乙個汽車生態聯盟,選擇幾家車企加入,然後共同開發,將體驗提公升到極致。
可以看出,相較於車企製造,華為其實更看重整個汽車生態,比如華為的行業評價,希望華為能成為中國的博世,成為中國汽車主機廠核心零部件技術的領軍企業。
未來,通過華為的領導,華為希望實現綠色汽車品牌,比如幾家廠商共享一套電池、發動機、布局、座艙、智慧型駕駛等解決方案,華為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可以大大降低重複定製的成本,大大提高效率和產量。
在競爭激烈的汽車產業中,單打獨鬥是不可能戰勝對手的,必須與幾個兄弟攜手合作,所以華為需要構建生態聯盟,成為汽車產業鏈的領跑者。
你是否看好華為在汽車領域的開拓性努力?不要猶豫,評論、點讚、分享和分享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