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上有乙個基本規則,開國皇帝的廟名通常是祖,繼任者的廟名是宗。 然而,也有一些開國皇帝的廟名是宗而不是祖先。 讓我們按時間順序介紹其中的一些開國皇帝。 首先,成漢開國皇帝李雄被尊為太宗。 雖然李雄是開國皇帝,但成漢政權的基礎主要是由李雄的父親李特奠定的。 土生土長的狄族人李特,在西晉這片飽受戰爭蹂躪的土地上,與流離失所的人們一起進入巴蜀,然後萌生了分離巴蜀的想法。 雖然李德沒有自稱皇帝來建國,但巴蜀實際上已經成為李特的獨立王國。 所以,在成漢人眼裡,成漢政權的真正締造者不是李雄,而是李特。
因此,被尊為傳承之主的李雄的廟名是太宗,李德的廟名是祖先。 另乙個例子是南燕的開國皇帝慕容德,他被尊為世宗。 在南衍看來,還有其他的祖先,分別是慕容德的父親慕容浩太祖,還有慕容德的哥哥慕容垂師祖。 雖然前燕後燕、南燕現在分得很清楚,但在當時的慕容家眼中,前燕後燕和南燕是沒有區別的,慕容家建立的只有乙個燕氏政權。 所以,慕容德雖然建立了南衍,但只是乙個宗門,並不是築基的老祖宗。 接下來是北齊開國皇帝高陽。 北齊政權開國皇帝高陽原名衛宗,後改為仙祖。
乾明元年二月,葬於武寧陵,綽號為文宣帝,廟名仍為衛宗。 不過,在北齊人眼中,高陽本來就不算是老祖宗,只尊為衛宗。 這個廟名並不流行,因為前衛宗指的是漢衛宗的漢桓帝(後來被廢黜),這引起了諸葛亮的哀嘆和怨恨。 在北齊人的心目中,真正的開國皇帝應該是高揚的父親高歡。 高歡尊為仙武帝,廟號為太祖,陵名為夷平。 天童元年,高歡的綽號改為神武帝,廟名為高祖。 作為東魏政權的實際統治者,高歡一生從未篡奪過皇位,官職是丞相、渤海王,而高澄則被封為齊王。 儘管如此,高歡仍然被認為是北齊王朝的真正締造者。
於是,高歡被追封太祖,後又改名為高祖。 後唐開國皇帝李存玄,廟名莊宗。 天成元年七月,被追封為光明聖神閔霄帝,廟號仍為莊宗。 和以前差不多,李存橋之所以叫宗,是因為有人被認為是政權的真正奠基人,而他就是李存清的父親李克用。 李克從平息黃巢起義開始,被唐朝封為晉王。 李存苗在唐朝建立後的唐朝行動,也是以李克用的晉國為依據的,所以李存苗登基後,追封李可用為太祖。 莊宗即位後,追封武帝,廟號為太祖,陵墓設在雁門。
不過,與前幾場不同的是,李存苗雖有李可在場,但還是滅了樑建堂,在北方拒絕了契丹,在南方吞併了千書,並取得了顯赫的功績,所以給他加上祖先的尊稱絕對不過分。 不過,到頭來,李存苗的廟名還是莊宗,這是有特殊原因的。 李存苗在興郊門叛亂後去世,繼任者是李克用的養子李思遠。 作為李克用的養子,李思遠要想穩住後唐皇帝的地位,就必須鞏固李克用的地位,淡化李存廟的地位。 否則,李思遠繼任的合法性將受到質疑。 因此,李存苗被尊為莊宗,廟名是一系列政治考慮的結果。 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浩,寺名京宗。
武烈帝死後,廟號仍為景宗,陵墓稱尾陵。 和之前類似,西夏政權的真正創始人,其實是李元浩的爺爺李繼謙。 李濟謙反宋,自稱夏王,奪取了包括靈州在內的北宋西北土地,為西夏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元浩即帝后,追封李濟謙為太祖皇帝,並給他起了個綽號“神武”,寺名“太祖”,墓名“玉陵”。 清朝開國皇帝黃太極,廟號為太宗,被尊為“英天行國、弘德、張武寬、文仁、盛睿、孝文”。 他改變了政治格局,加強了權力的集中,統一了關外地區,征服了莫南蒙古,並將朝鮮納入了他的附庸國。 2024年,他正式宣布為皇帝,並改名為大清王朝。
然而,不幸的是,黃太極在明朝滅亡前幾個月突然去世,功勞落在了他的兒子順治皇帝福林身上。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清朝需要與關外地區的明朝進行比較,因此努爾哈赤的地位自然得到了提公升。 努爾哈赤立晉後,是清朝的創始人,於是寺名“太祖”就成了努爾哈赤的。 起初他是武帝,廟名太祖,後來叫高帝。 以上六位開國皇帝的廟名都是“宗”而不是“祖”,因為他們並不是政權的實際創始人。
南燕政權的締造者是慕容浩,前燕君慕容德的父親,北齊王朝的締造者是神武皇帝高煥,後唐的締造者是金朝之父李克用,西夏的締造者是李濟謙, 袁浩的祖父,清朝的開國元勳是黃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北周開國皇帝宇文覺廟名之謎在中國歷史上,有些開國皇帝雖然不是政權的真正締造者,卻被尊為祖先,如曹丕、魏高祖、孫權、吳太祖等。 然而,有一位開國皇帝甚至沒有廟號! 這是北周開國皇帝宇文珏。 儘管他有天王的頭銜,但他是合法的開國君主。 然而,在十六歲時,他被他的堂兄烏邦戈廢黜並殺害。
周武帝宇文雍在宇文胡被殺後,追封宇文珏為孝敏帝,但沒有給他取廟名。 其他一些開國皇帝沒有廟號,但他們的存在感比九重天還要高,包括秦始皇!! 因此,可惜李存橋被尊為莊宗而不是祖,黃太極被稱為太宗而不是祖。 然而,北周的開國皇帝宇文珏作為開國君主,卻沒有廟號,實在是乙個令人費解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