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 年 6 月 22 日,納粹德國通過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這是二戰期間德國軍隊最大的陸上軍事行動之一。 到年底,德國人已經向莫斯科郊區方向推進了數百英里。 入侵後不久,機動小隊開始大規模屠殺蘇聯猶太人。 德國的軍事和平民占領政策導致數百萬蘇聯戰俘和蘇聯平民死亡。
自 1920 年代以來,納粹活動的核心政策包括:1)以武力摧毀蘇聯;2)永久消除它認為對德國的共產主義威脅;3)占領蘇聯境內的高質量領土,作為德國人能夠長期定居的“生存空間”。因此,希特拉一直將2024年8月23日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視為臨時戰術戰略。
1940 年 7 月,在德國占領法國和低地國家(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幾周後,希特拉決定在次年進攻蘇聯。 1940 年 12 月 18 日,希特拉簽署了第 21 號命令(巴巴羅薩計畫),這是入侵蘇聯的第乙個作戰命令。
從戰爭計畫一開始,納粹德國軍隊和警察當局就打算對蘇聯的“猶太-布林什維克”共產主義及其公民,特別是猶太人發動一場殲滅戰。 在 1941 年冬季和春季的幾個月裡,納粹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和帝國安全總局**討論了在前線後方部署特別行動隊的問題。
在部署中,特別行動隊將對猶太人、共產黨人和其他人進行大規模槍擊,因為他們被視為對德國在蘇聯領土上的長期統治的威脅。 特別行動隊通常被稱為機動作戰部隊,是安全警察和帝國安全域性特種部隊的一部分。 此外,根據德國的計畫,由於德國的占領政策,數千萬蘇聯公民將被故意餓死。
德國入侵蘇聯是在《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不到兩年後發生的。 三個集團軍從北方和南方三個方向對蘇聯發動了閃電戰攻擊。 戰爭的前線向北延伸到波羅的海,向南延伸到黑海。
因為蘇聯在戰前對德國的保衛中疏忽大意。 因此,在戰爭的早期階段,德國及其軸心國夥伴幾乎完全實現了戰術偷襲,摧毀了地面上大部分現有的蘇聯空軍。 戰爭開始時,蘇軍潰敗,德軍包圍了數百萬蘇聯士兵。 由於缺乏補給和增援,蘇聯士兵看起來幾乎別無選擇,只能投降。
隨著德國人深入蘇聯領土,黨衛軍和警察部隊緊隨其後。 最先到達的是特別行動隊,安全總局的任務是:1)查明和消滅可能組織和開展抵抗活動的人;2)識別並集中被視為對德國在東歐的統治構成潛在威脅的人群;3)建立情報網路;4)確保重要檔案和設施的安全。
隨後,特別行動隊對猶太人、共產黨人和蘇聯***以及羅姆人進行了大規模的槍擊運動。 特別行動隊建立了隔都和其他拘留設施,以集中大量蘇聯猶太人。
7月下旬,海因里希·希姆萊派出的代表抵達蘇聯。 在當地招募的追隨者的支援下,黨衛軍和警察部隊開始對當地所有猶太社群進行射擊行動。 希特拉於 1941 年 10 月 15 日決定將德國猶太人驅逐到被占領的蘇聯地區,這是由於德國軍隊在軍事戰線和蘇聯猶太人方面取得的迅速進展所促使的。 這一決定引發了後來被稱為“最終解決方案”的政策。 “最終解決方案”不僅旨在從肉體上消滅德國人占領的東部地區的猶太人,而且還要消滅整個歐洲的猶太人。
在德國進攻蘇聯後的前六周,蘇聯遭受了災難性的軍事損失。 但蘇聯並沒有遭受納粹預期的徹底失敗。 到 1941 年 8 月中旬,蘇聯的抵抗變得更加頑強,打亂了德軍在 1941 年秋天之前贏得戰爭的計畫。 儘管如此,德國人還是於9月底1941抵達蘇聯北部城市列寧格勒(現為聖彼得堡)。 德軍還占領了莫斯科西南 200 多英里的蘇聯城市斯摩稜斯克和基輔東南 200 多英里的烏克蘭城市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現為第聶伯羅)。 與此同時,德軍挺進克里公尺亞半島南部,並於12月初抵達莫斯科郊區。
然而,持續數月的軍事行動讓德國人筋疲力盡。 由於預計蘇聯會迅速徹底失敗,德國人沒有為冬季戰鬥做好準備。 他們也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藥品,因為他們原以為德國人會消滅當地居民並從被占領的蘇聯地區獲得補給。 結果,在1000英里的東線超負荷運轉的德軍很容易受到蘇聯的反擊。
1941 年 12 月 6 日,蘇聯對前線心臟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戰役,導致德軍在混亂中從莫斯科撤離。 德軍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才成功地在斯摩稜斯克以東的前線站穩腳跟。 1942 年夏天,德國人恢復了進攻,從南部和東南部對史達林格勒(伏爾加格勒)的油田和伏爾加河沿岸的高加索地區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1942 年 1942 月,德軍抵達史達林格勒郊區,向高加索山脈的格羅茲尼推進(距裡海沿岸約 120 英里)。 它也標誌著德國在二戰期間占領歐洲的最遠地理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