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課多長時間? 在大多數人的記憶中,這是常態——小學每節課 40 分鐘,中學每節課 45 分鐘。
將來,這個慣例可能會被打破。 一堂課將是 15 分鐘、30 分鐘甚至 90 分鐘,或不同長度的“面孔”。
日前,多地教育主管部門印發義務教育學校課程建設指導意見,明確學校要充分發揮課程設定和管理的自主性,處理好規範實施與個性發展的關係,充分利用國家規劃和省級實施辦法,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留出學校排班空間確保每週課程總時長不變,自主確定各科目每週課時數,自主確定每節課具體時長,靈活開設長短班、大班和小班。
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不少學校打破了“40分鐘課”的做法,對長班和短班、大班和小班“試水”。 其中,課時短多用於微班會議、書法、英語等需要高頻“輸入”的課程,而長課時多用於需要獨立、合作、**學習的課程。
調研中還有另一種聲音:雖然長短課程更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學科教學規律和未來學習習,但很難真正落實。 相比之下,“40分鐘的課堂組織更方便”。
課程的改變能激發什麼? 改革面臨哪些實際困難? 如何讓更多學校打消顧慮,持續創新更科學、更個性化的課程設定,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長度協調交錯
小小的時間表煥然一新
在重慶協家灣學校,上課鈴聲不響,上課放學沒有統一時間,全校沒有統一課間休息練習。
學校根據不同學科、不同課程型別的特點,以及不同年齡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採取“長短班制、跨學科、班級制”的形式,不斷優化課程實施。 在時間上,長班和短班相結合,確保學生每天有10小時的睡眠和2小時的戶外活動。 在人員方面,95%的語言和數學教師在單班上進行跨學科教學,從而有更多的時間了解學生,為因材施教提供充分條件。 在組織上,學生可以根據階段性學習習的內容、學習習的效果、學習習的節奏來選擇自己的班級。
上課上課沒有統一的鈴聲,但也有井然有序的上課和課間休息,有不同長度的課表,還有深圳市龍華區的和平實驗小學。
在這所“一班一課”的學校中,有三種型別的課程適合不同的科目:15或30分鐘的短課,40分鐘的常規課和60或90分鐘的長課。
學校課程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尊重孩子的習常規。 班級和常規班級的長度是根據課程特點和學期確定的。 例如,體育課要求充分熱身,一定強度的運動,放鬆整理,自由玩耍時間; 在美術課上,孩子們需要思考創作,創作後需要展示和分享,必須在一堂長課上完成。 科學課、習班等需要小組討論和實驗操作的課程也適合長班授課,否則很容易成為密集講授和精煉傳授知識,缺乏充分的經驗和充分參與的過程。 寫作、背誦等習練習適合短班,如果一寫一背是三四十分鐘,學生會很累。 每天15分鐘的微課會議,及時、高頻,旨在解決孩子互動中出現的小問題,提高孩子的社交和情感技能,避免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學校校長宋鵬軍說。
小班授課決定了學生學校生活的內容和方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形成了學校習和生活的節奏。 “學科之間存在差異,不應該對班級長度採取'一刀切'的方法。 在採訪中,不少受訪者表示,目前中小學普遍實行的40分鐘或45分鐘的單課型別易於管理,但難以匹配目前的課程結構和知識學習習變化的需求。
現代學校教育體系誕生於工業時代,在快速培養大量合格人才的背景下,遵循工業社會標準化、流程化、大規模複製的基本邏輯,從而形成了統一的單一課程型別,並逐漸習自然而然。 然而,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這種操作邏輯在個性化教育呼喚的今天,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時代的要求。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健表示,長課程和短課程的討論,本質上是對教育本質的反思:“什麼是因材施教,什麼是適合孩子的教育。 ”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就開始了長短班、大小班等相關課程的改革。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長短期協調交錯的課程在許多中小學成為“新”。
除了35分鐘的常規體育課外,還有70分鐘的長課,主要用於游泳課和籃球、足球等專案式步行課。 從那時起,長期和短期課程的方法已應用於其他課程。
在寧波市鄞州區,鼓勵學校縮短和拼接上課時間,讓形式服務於內容。 例如,櫟社小學15分鐘的“成長微課”,旨在通過遊戲教育,培養孩子的習習慣、西習學習習慣和集體協作意識。 為期半天的橡樹探索課程鼓勵學生圍繞乙個主題進行研究和探索。 孩子從中學到的不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而是面對真實情境收集資訊、處理資訊、溝通的綜合能力。
課程的設計和安排是一門科學,是教育、心理學、生理學等諸多方面知識的綜合應用,反映了學生學習和習生活的節奏,反映了學生生活運動的節奏。 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小組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顧問程尚榮看來,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能夠體現育人的宗旨:“課程就像乙個有機體,是學校的一種文化, 其合理性、適宜性、規律性是可以被識別和發現的。 毫不誇張地說,“尊重時間表就是尊重規則”和“對時間表有敬畏感”。 ”
優化教與學的匹配
個性化成長變得真實生動
打破常規課表的課表出現後,乙個環節推另乙個環節,一系列連鎖反應接踵而至。
最直接的影響之一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沒有鈴聲的學校變得更加有序。
部分中小學存在課間休息嘈雜、學生碰撞引發安全事故、集中廁所造成擁堵等問題,以及上午一、二班操場空曠,三四班操場過多,活動場地不足等問題,在我校幾乎不存在。 劉希雅告訴記者,實行長短課時後,“鈴鐺”掌握在師生手中,教室裡的學生可以根據需要自由上廁所、喝水或休息,也可以與老師約定課間的時間和方式。 校園管理的一些問題得到了解決,不僅課間十分鐘的安全事故減少了90%以上,操場、特殊教室等場所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學生的戶外活動時間也得到了充分保障。
與此同時,另乙個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記者調查發現,長短課程的實施“倒逼”了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和教研意識的提高,也不斷更新了在校園裡持續多年的學習習觀、學生觀和課程觀,催生了學校的課程創新意識。
在謝家灣學校,長期和短期的課程管理模式不僅為跨學科的科學習提供了更靈活的時間,也讓不同的主題習和社團活動在課程設計上有更多的自主權。 近年來,學校開發了517個特色課程,建立了200多個社團,給孩子們乙個開放多元的選擇,個性化的校園讓個性化成長真實生動。
當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有足夠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調節空間時,他們的學業習準備和情緒狀態可以得到最優的調整,教與學的匹配程度可以得到優化,他們的自主性可以得到有效激發。 劉希雅說:“這種學習方式和形式的轉變習建立了信任型教學管理模式,激發了學生自主自律學習習的內在驅動力,讓學生從其他習 習走向自主學習。 ”
15分鐘應該有15分鐘的興奮,90分鐘應該有90分鐘的意義。 如何使短課簡短、高效、緊湊,以及如何在長課中保持學生的運動和注意力習,都迫使教師改變他們的教學行為。 “每節課前,和平實驗小學的老師們都要集思廣益,設計習表,並分配更多的課堂時間進行學生小組討論和演示。
長短課程的實施,可以讓教師跳出固有的工作慣性,去學習課程型別和教材,不斷做出新的發現和成長。 天津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主任趙世輝說。
未來5到15年將是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視窗期,教育理念也要從關注少數智力非凡、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轉向關注每個人的創造力,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劉健強調,課程建設是推進中小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舉措:“*總書記在考察澳門昊控中學附屬精英學校時指出,希望學校繼續優化課程設定,探索和發展更有利於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教育方式。創新人才的培養不是常規教學之外的“附加”,而是要全面貫徹落實並融入學校課程體系,貫穿全校教育。 隨著學生成績的提高,應逐步增加學生自由選擇的可能性和個體化發展的靈活性,為不同特點和興趣的學生開設不同的課程進行差異化教學,使學生不僅能在不同課程的基礎上體現個性發展的差異, 同時也有空間和時間一起成長。”
鼓勵早期採用、同類首創的實驗
有針對性地提高課堂質量
雖然好處很多,但記者調查發現,長、短課程等課程改革實施較好的學校,要麼經歷了較長的改革陣痛,要麼是新建的實驗學校,因為不需要“除舊”,具有天然的創新優勢。 目前,要想在比較普通的中小學實施長短課程改革,確實如許多受訪者所說:困難重重、障礙重重、路漫漫其修遠兮。
首先,一些學校管理者的固有思維難以改變,他們認為過去的“40分鐘統一課堂”管理起來更方便,不想改革。
傳統的課程教育理念是追求效率,把控導向,時間節奏比較規律,簡化了課程安排,便於教學管理。 趙世輝說,“長短課程一旦實施,就意味著其他很多環節都會發生變化,全身會啟動。 ”
二是部分學校因多校辦學、專業教室短缺等問題被迫放棄改革,導致長短課程安排困難。
我們需要提前乙個月請專業的排班公司確定每學期的課表,需要反覆溝通好幾輪。 宋鵬軍告訴記者,學校40多個教學班“非常大”,對於那些班級較多的學校來說,這更具挑戰性。
被現實打敗了。 北京某小學校長無奈地告訴記者,由於該地區入學人數增加,學校不得不將部分專業教室改為教學班,再加上學校數量多,部分教師需要在不同校區任教,排班難度過大、過於複雜,導致“三家專業排班公司放棄”, 最後,學校在去年結束的兩年多時間裡堅持長短班改革,全校回歸40分鐘上課制。
三是對教師理解教材能力和教學設計能力的要求大幅提高,這是部分學校教師無法滿足的。
短課什麼內容適合,長課哪些內容適合,怎麼拿,應該達到什麼效果?這一切都需要老師重新設計。 這對一些熟悉舊套路和方法的教師來說是乙個很大的挑戰。 此外,課程型別的調整也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出了挑戰,單一的知識背景已經不能滿足課堂效果的需要,因此複合型教師可以適應新的課堂。 趙世輝說:“但是,一些教師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上,設計開發長短課程的能力有待提高。 ”
第四,目前學校評價制度,如教師講課示範、評價獎勵等,仍是實行統一的40分鐘課。 如果不把評價“接力棒”轉過來,就很難長期支撐教師改革創新的積極性。
一方面鼓勵探索長短班、大班和小班,另一方面在各種考察和評估中對課程的數量和持續時間有嚴格的規定。 有校領導建議,不僅要出台意見鼓勵改革,還要在課程設定的考核上做出相應調整,鼓勵一批學校帶頭進行試驗,讓學校在時間設定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積極性,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提高課堂質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變革過程中最困難的階段往往是探索空間最大的時期。 劉健認為,改革意味著更多的自我挑戰,在呼籲相應支援的同時,校董團隊也應該多問問自己幾個“為什麼”:“你要不要效仿現在的模式?是因為改革的衝動嗎?或者你是否期待探索“什麼是更好的教育”,與教師和學生共同構建學校課程,然後改變學習習、教學和研究以及教師的工作方式?只有在學校內部形成共識,為校園改革創造良好的微觀環境,才能邁出重要的第一步。 ”
善用自主權
推動課程改革深化
“長短班”“大班小班”的課程改革悄然火爆,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實施方案,形成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這種課程改革源於國家課程改革的背景,圍繞課程的時間、規模等要素,從優化課時和改變課程入手,帶動課程改革、發展和創新,以提高學生的習效應和學校的教學效率, 而其本質是學校通過有效落實課程自主性,實現課程統一性、規範性、特色性與專業性的結合。
鞏固和擴大“長短班”“大班小班”改革實效,關鍵在於落實學校主體責任,核心在於用好課程自主性。 要用好課程自主性,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強有力的課程管理領導力。 “長短班”“大班小班”靈活利用排課的時間空間,分配和優化教學時間,開發“新課程”,用好“新標準”,深度調動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師資等資源,需要強大的課程引領和資源配置能力作為支撐。 學校要不斷提高對課程價值及其對課程建設影響的洞察、理解和規劃能力,勇於實踐前沿創新理念,在充分尊重教育規律、服務教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以戰略引領保障改革, 科學的管理,周到的服務。
二是專業教師的教學自主權。 教師是辦“長短班”、“大班和小班”的關鍵力量,也是課程改革的第一責任人。 要從教學意識、師資力量、教學能力等方面全力保障教師專業發展和專業實踐,為“長短課”和“大小課”改革奠定良好的實踐基礎。 首先,要完善教師發展體系,為教師專業成長和能力提公升提供環境和支援,不斷提高教師對教學、學生、學科特點和規律的認識和認識,不斷增強教師對教育教學的熱愛,提高教師對本學科教學的把控專業技能。 其次,要建立健全教師自主教學的保障和監督機制,在堅持執行國家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確保教師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教學研究,確保“長短班”和“大小班”實施的靈活性和適宜性。 最後,要為“長短班”“大班小班”課程改革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暢通家長委員會和專家參與渠道,積極發展民主參與、協同育人的校園文化。
三是科學的課程規劃設計。 實施“長短班”和“大班小班”的核心是課程的科學規劃設計。 由於課程內容和時長的調整,課程形式看似混亂複雜,但其內在邏輯仍然在於科學、準確地實施課程,以服務於課程目的的有效實現。 因此,學校管理團隊和教師團隊應打破常規的教學管理方法和計畫,努力探索動態選課、頻繁走課等新型課堂形式的運用,科學規劃課程流程,確保不同形式、規模、時長的課程能夠並行有序地進行。 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更好地保證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同時,也要積極開展以課時改革為基礎的專題研究培訓,通過跨校教研和學區教研機構開展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多元深入研究,不斷提公升“長短班”和“大小班”的開發、設計、規劃和實施能力。
第四,有效的數字賦能執行。 教育數位化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內生動力,是發揮好教學自主性的重要協作工具。 要靈活有效地運用數位化工具和技術,賦能“長短課”和“大小課”的實施,在精準教學、學與習行為分析、混合式教學實施、發展性教學評價等方面,為課程實施和課程模組優化提供資料和資訊系統支撐。 同時,教師要不斷提高數字教學素養和能力,將教師的數字素養和智力素養與“長短班”、“大班小課”的實踐相結合,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
*丨光明**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