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哈以衝突愈演愈烈,很多人都在思考,巴勒斯坦人能否在沒有以色列的情況下和平建立獨立國家,或者以色列是否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被摧毀
作為歷史領域的創造者,經常聽到“歷史不能假設”這句話是很自然的,但也有“過去不忘未來的老師”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對歷史的假設性討論有助於人類思考和總結教訓教訓。
此外,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聯盟幾乎摧毀了以色列。
巴勒斯坦人的民族解放鬥爭高度依賴阿拉伯鄰國的幫助,換言之,巴勒斯坦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是由鄰近的阿拉伯國家決定的。 通過了解這些國家的態度,我們可以在一開始就知道問題的答案。
巴以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阿拉伯半島主要由奧斯曼帝國統治。 為了打敗奧斯曼帝國,英國人派人聯絡阿拉伯的雜湊姆家族,鼓勵他們起義。
雜湊姆家族控制著紅海沿岸的狹長地帶,儘管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作為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他們有乙個崇高的夢想——統一阿拉伯世界。
雜湊姆人提出了乙個條件,即英國承諾幫助阿拉伯人建立乙個獨立的國家,這個國家大致包括整個阿拉伯半島。
雙方討價還價,起初英國人不願意同意,由於戰爭的緊張局勢,他們被迫含糊其辭地表示“承認阿拉伯國家在一定領土內的獨立”。
雙方沒有正式談判,也沒有簽署任何協議,除了麥克馬洪代表英國人**給雜湊姆家族的老國王阿里寫了幾封信。 這給了英國人操作的空間,在向阿拉伯人承諾後,他秘密劃定了與法國的勢力範圍,並將黎巴嫩,敘利亞等地區分配給法國。
在英國人的幫助下,雜湊姆家族的費薩爾親王率領一支叛軍進入大馬士革,建立了敘利亞王國。 但法國隨後派兵將其驅逐出境。 此時,費薩爾控制的約旦地區出現了權力真空。
從歷史上看,約旦和巴勒斯坦長期以來一直屬於同一地區。 憑藉密切的政治和經濟聯絡、文化傳統和不受限制的居民流動,該地區的阿拉伯人是真正的兄弟。
英軍占領巴勒斯坦後,由於害怕激起阿拉伯叛亂,不敢再次占領約旦,只派了一些行政**幫助當地部落治理。 但是,有些部落不服從英國的統治,英國人希望阿拉伯人服從,但不方便親自出面,所以只能找**人。
這時,費薩爾的哥哥阿卜杜拉親王率領一支部隊不費吹灰之力就控制了約旦。 英國人欣然承認阿卜杜拉的統治,並將外約旦定為保護國。 不久之後,英國在伊拉克的統治遭到抵抗,費薩爾被任命為伊拉克國王。
英國人與漢志老阿里王國一起,幫助雜湊姆家族建立了三個王國。 雖然與當年的承諾有很大的差距,但也算是對雜湊姆家族的一種解釋。 然而,英國占領巴勒斯坦,不願放手,不惜以約旦河為邊界,劃出外約旦,為後來的巴以衝突埋下了隱患。
如果約旦和巴勒斯坦合併為乙個國家,由阿卜杜拉統治,由英國在幕後控制,就不會有巴勒斯坦分裂和以色列國建立這樣的腐朽事情。 或者英國可以簡單地將一小部分猶太人瓜分成乙個國家,讓剩下的阿拉伯人與約旦合併為乙個單一的國家,也可以換取和平的局面。
這樣一來,至少在領土面積上,阿拉伯人不會覺得自己不知所措,相對開明的阿卜杜拉是可以接受的。 畢竟,在英國限制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之後,阿卜杜拉的外約旦仍然願意接受猶太人。 更不用說猶太人了,他們在 1937 年制定了皮爾分治計畫,該計畫只從巴勒斯坦分配給他們 20% 的土地,這是他們可以接受的。
英國人為了自己,拒絕放棄巴勒斯坦。 後來,大批猶太人湧入巴勒斯坦,加劇了矛盾。 二戰結束後,英國根本無法控制局勢,只好將巴勒斯坦問題交給聯合國。
到這個時候,猶太人已經佔巴勒斯坦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西方列強早已拋棄了霸山為王的邏輯,開始強調仁、義、德。
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看,猶太人客觀地存在於巴勒斯坦,不可能將他們趕入大海。 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歷使他們意識到需要建立乙個由自己的自治人民組成的獨立國家,而不是由其他民族統治。 但與此同時,阿拉伯人不願意接受巴勒斯坦土地上存在外國種族。
因此,巴勒斯坦問題成為乙個涉及歷史矛盾和宗教矛盾的複雜問題,還存在美、英、蘇等大國之間的博弈。
猶太移民 事實上,阿卜杜拉也一直在為英國人與巴勒斯坦的聯盟而戰。
2024年,時任英國殖民大臣溫斯頓·邱吉爾訪問耶路撒冷時,阿卜杜拉立即趕來見他,並提議合併。 為了表達重要性,他連續說了三遍。 英國還不想看到乙個強大的阿拉伯國家,委婉地拒絕了。
後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阿卜杜拉向英國人建議:如果猶太人同意接受他對巴勒斯坦的統治,他們將獲得高度自治權,並享有合法的公民權利。
阿卜杜拉也採取了行動,允許猶太人在外約旦定居並購買土地。 1927 年,當猶太人在外約旦建造一座發電廠時,阿卜杜拉本人參加了奠基儀式。
阿卜杜拉這樣做,自然是要吞併巴勒斯坦,加強自己,以進一步實現他統一阿拉伯世界的理想。 另乙個重要原因是,耶路撒冷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地方,對阿拉伯人具有至關重要的吸引力。
他不僅拉攏猶太人,而且還經常參與巴勒斯坦內部事務。 他將招募一些有影響力的巴勒斯坦人到**任職,並以此為橋梁,影響巴勒斯坦輿論。 如果與英國託管發生衝突,他向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者提供庇護。
阿卜杜拉已經把巴勒斯坦作為自己的領土,但英國人在那裡,他不方便直接干預。 他很清楚,阿拉伯人與英國人的鬥爭是乙個嚴重的戰略錯誤,只要英國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他們多麼公正的要求,都很難成功。
他認為,儘管猶太人比阿拉伯人少得多,但試圖用武力阻止猶太人是不現實的。 因為猶太人有國際援助,而阿拉伯人沒有。 長期拒絕與猶太人談判對他沒有任何好處。
因此,阿卜杜拉的計畫是:巴勒斯坦與外約旦聯合,猶太人將在阿拉伯統一的領導下自治。
回想起來,阿卜杜拉的觀點不僅是務實的,而且是有遠見的。 正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那樣,這是最大程度考慮到各方利益的巴勒斯坦問題的最佳解決辦法。
2024年,英國人推行皮爾分治計畫,其中猶太人佔20%,阿拉伯人佔70%,其餘10%仍由英國管理。 阿拉伯人普遍拒絕了這一提議,只有阿卜杜拉公開宣布接受。 他再次提出他的建議,但由於阿拉伯人的反對,分治未能實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東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 英國的統治普遍遭到阿拉伯人民的反對,不得不在幕後通過最優秀的人來捍衛自己的利益。 英國最值得信賴的人是阿卜杜拉。
阿卜杜拉抓住機會提出“大敘利亞”情景建議將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外約旦和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合併。
英國支援該計畫,但遭到阿拉伯世界的強烈反對。 英國轉而支援建立阿拉伯國家聯盟。
2024年3月,阿拉伯國家聯盟誕生,最初的成員國包括埃及、外約旦、敘利亞、黎巴嫩、沙地阿拉伯、葉門、伊拉克等7個國家。
但這只是乙個鬆散的聯盟,名義上旨在統一阿拉伯世界,但實際上每個聯盟都有不同的議程。 強行把這些人放在一張桌子上,難免會有麻煩。
如前所述,每次阿卜杜拉提出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方案時,都有人站出來反對誰反對他?
第乙個反對它的是沙地阿拉伯。 事實上,巴勒斯坦的土地與沙地阿拉伯被乙個國家隔開,所有權問題與他關係不大,沙特只是不想看到雜湊姆家族強大。
儘管阿卜杜拉兄弟在英國的支援下分別成為外約旦和伊拉克的國王,但他父親在紅海沿岸建立的漢志王國被沙特人摧毀。 麥加是雜湊姆家族的發源地,也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地方,也被沙特人占領。
雙方爭鬥不休,雖然還沒有撕臉,但如果阿卜杜拉在北部建立乙個統一的大敘利亞,接下來必然會威脅到沙特的統治。
另乙個對手是埃及國王法魯克。 不列顛是埃及的宗主權,這不可避免地導致埃及叛亂。 2024年,英國人要求法魯克用多數黨領袖取代親德總理,以改變埃及人民對英國的態度,但法魯克拒絕了。 英軍直接派出坦克包圍宮殿,並發出最後通牒。
雖然法魯克被迫同意,但這件事讓他對英國感到非常羞愧和厭惡。 阿卜杜拉在政治上與英國關係密切,被視為英國人的工具。 此外,英國在外約旦的存在也被視為對阿拉伯人的威脅。 所以法魯克也討厭阿卜杜拉。
此外,作為埃及法老的後裔,法魯克還夢想著建立乙個從幼發拉底河延伸到尼羅河的“大埃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埃及賺了很多錢,甚至連它的宗主國英國都欠他錢。 而且,埃及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實力統一阿拉伯世界。
阿卜杜拉(右一) 法魯克(右二) 特別是阿拉伯聯盟在開羅成立後,法魯克的思想變得更加強大,這與阿卜杜拉的“大敘利亞”理想相衝突,兩人成為政治對手。 事實上,阿卜杜拉對法魯克非常厭惡,以至於他甚至不認為他是阿拉伯人。
反對者還包括敘利亞。 敘利亞是法國的勢力範圍,英國無法干預。 許多與英國人作戰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在被鎮壓後在敘利亞尋求庇護。 慢慢地,敘利亞成為阿拉伯世界最呼籲民族獨立的國家。
敘利亞的民族主義者反對英國統治,反對阿卜杜拉的吞併,並要求建立乙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 獨立後,敘利亞的第乙個**庫特利受到埃及的保護,在政治上與埃及更加接近。
不僅阿拉伯國家之間,而且巴勒斯坦人之間也存在矛盾。 雖然巴勒斯坦人從未建立過獨立國家,但他們在主要城鎮發展了一些“精英”家庭。 其中最著名的是哈利迪、努賽巴、納薩西和侯賽尼。
胡賽尼2024年聯合國分治計畫出台後,阿拉伯聯盟組織了一支志願部隊——阿拉伯解放軍,在巴勒斯坦作戰。 侯賽尼想為控制這支部隊而戰,但阿拉伯聯盟最終選擇了起義期間的戰鬥英雄卡武吉,因為他有更多的軍事經驗。
事實上,侯賽尼與考吉的關係是不相容的。 兩人都因參加反英起義而被通緝,兩人都流亡德國加入希特拉。 侯賽尼為了爭奪好感,不斷排斥考吉,甚至誣告德國考吉是英國派來的間諜。
侯賽尼不服氣,失去了對部隊的控制,在巴勒斯坦組織了阿拉伯救世軍。 兩支部隊各自作戰,完全無法合作,被以色列各自擊潰。
大戰迫在眉睫,阿拉伯國家也開始進行自己的小算盤。 外約旦希望盡可能多地占領巴勒斯坦領土,並得到了英國的默許。 外約旦也與猶太人保持聯絡,戰前幾天,以色列的創始人梅厄夫人秘密前往約旦會見阿卜杜拉。
雖然雙方沒有達成互不侵犯協議,但也形成了外約旦佔領某領土後,與以色列停戰的默契。 因此,戰爭開始後,外約旦軍隊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以東推進了10多英里,但停止了進攻。
埃及軍隊看到外約旦正在奪取耶路撒冷,其部隊分成兩條路線,一路到特拉維夫,一路到耶路撒冷,以阻止外約旦南下奪取領土。
亞西爾·阿拉法特曾是游擊隊的一員,後來成為巴解組織的領導人,他回憶說,埃及軍隊一來就解除了巴勒斯坦游擊隊的武裝。 “這時,我明白我們被這些阿拉伯國家背叛了,”他說。 ”
阿拉法特的埃及軍隊也向特拉維夫以南推進了30多公里,並沒有向北推進,而是開始奪取內蓋夫南部地區的一些重要據點。
後來,美國和蘇聯操縱聯合國要求停火,給了即將崩潰的以色列乙個喘息的機會。 兩次停火期間,以色列積極準備,阿拉伯國家仍在搗亂。
阿卜杜拉毫不掩飾埃及承諾將他占領的領土併入外約旦。 為了阻止他,埃及支援侯賽尼建立“全巴勒斯坦**”,阿卜杜拉也相互競爭,拉攏反對侯賽尼的家族支援他。
外約旦與埃及徹底鬧翻,埃及後來遭到以色列軍隊的反擊,向盟友求助,但外約旦無視。 最終,埃及被擊敗,被迫與以色列簽署停戰協議,其他國家也不得不效仿。
100年前,中國的阿盟看似團結,實則四散離散。 他們在戰爭中幫助巴勒斯坦,不是為了幫助他們建立國家,而是為了驅逐猶太人,以便他們能夠分裂巴勒斯坦。
假設沒有猶太人,巴勒斯坦最好的結果會像一百年前的中國一樣,軍閥統治山區,爭奪領土多年,阿拉伯國家充當幕後操縱者。
這還是從阿拉伯世界的層面來考慮的,如果再加上後來大國博弈的因素,情況會更加混亂。 今天的阿拉伯聯盟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團糟,這是因為以色列有乙個共同的敵人,他們必須團結在一起。
假設沒有以色列,英國撤軍後,毫無疑問,巴勒斯坦將直接被周邊幾個阿拉伯國家瓜分。 阿拉伯國家甚至可能因為利益衝突而相互討伐。
由於中東特殊的歷史和宗教背景,加上石油資源豐富,這種可能性在大國干預後並不低。
在這種情況下,阿拉伯世界將不得不等待乙個百年一遇的天才來實現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