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經濟網訊(緬謝偉)12月23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2024年年會(第十屆)在深圳舉行。 CWM50顧問、原財務辦副主任楊偉民在會上表示,建立健全擴大居民消費、促進居民消費較快增長的長效機制,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下一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意義。
為此,他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是要轉變觀念,擴大投資,但需要有制度性資金,不可能通過不斷增加債務來推動再投資,最終會形成經濟死迴圈。
二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 現在消費比較困難的乙個重要原因,就是可支配收入增速慢於經濟增長增速。 收入的背後是就業,就業取決於經濟增長,尤其是在當前收入、就業和增長的良性迴圈中。
三是營造有利於擴大而非限制居民消費的政策環境。 各級政策,包括各部門、各地區,都更加重視家庭消費,至少更重視同一州的投資狀況。 比如,實施了居民利潤的財政政策,實施了居民減稅減費、增加轉移支付的財稅政策。 再比如,針對不同收入群體實施針對性政策,重點增加對低收入人群的財政轉移支付,包括農村流動人口城鎮化;對於中等收入群體來說,重要的是不要干預,不要限制;對於高階收入者來說,擴大高階消費品和高階服務供給至關重要。
四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消費品檔次和質量。 我國的總供給大於總需求,但相當一部分消費品不能滿足自身需求,相當一部分消費品和服務需要大量進口,有的因為資源不足,如食用植物油,有的創新不足,如大量的日化產品, 有的因為缺乏體制機制或政策,如廣義文化產業是淨進口。
五是推進身份證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為農村流動人口城鎮化創造制度環境。 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推進基本制度改革,打造房地產新模式,新住房制度不能侷限於滿足城鎮戶籍人口的住房需求,現在更大的需求是滿足約3億非戶籍人口在城鎮就業場所如何購房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在非戶籍人口佔較大比例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起步,同時啟動農民工住房工程。
六是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農民的人均財產收入只有500元,相當於城市裡的1 10元,關鍵是房子,農民工人一輩子打了20年,回到農村蓋房子,但是這房子不是財產,因為不能讓它進入市場, 而且只有折舊,沒有公升值。因此,必須解放思想,推進產權制度創新。
七是推進行政區劃改革,減少行政開支。 我國行政單位眾多,乙個接乙個,管理效率比較低,財政負擔沉重,要想過上緊縮的生活,至少要考慮不大量增加人。 一方面,行政人員數量快速增加,近10年增加了500多萬人,不包括事業單位、教育、醫療衛生等。 另一方面,村、鄉、鎮、縣、部分城市的人口大幅減少,人越來越多,人管的人越來越少,管理效率必定會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