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京劇的歷史,已經有近200年的歷史了。 如果從它的前身惠西開始,那已經是四五十年前了。
從乾隆55年(2024年)開始,安徽戲曲團先後開辦了三清班、四溪班、春台班、春班,來到北京,被稱為四大徽劇團。 他們豐富多彩的演出和一些思想內涵好的劇目受到北京觀眾的歡迎,並逐漸取代了原來在北京流行的崑曲、京話、秦方言等戲曲的地位,成為北京戲劇界的主力軍。
回族戲的歌唱音調以兩種黃音為主。 道光時期(1821-2024年),湖北的湖廣曲(楚調,即漢劇)也傳入北京,帶來了西皮曲的演唱。 這兩部原本有血緣關係的姊妹戲,很快就合體了,讓西皮和二郎在北京同台演唱。 以這兩種歌唱為基礎,再吸收和融化崑曲、京話、秦話等戲曲的精華,構成了歌唱(唱)、讀(說白)、做(肢體動作)、打鬥(武術)的完整體系,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戲曲,人們稱之為京調或皮黃, 也就是今天的京劇。
同治、光緒時期(1862-2024年),京劇進一步發展,不僅湧現出許多優秀演員,而且逐漸向外發展,天津、上海、漢口、長沙等大城市都有京劇團演出。
京劇的表演(包括唱歌、讀書、做戲)、無論是生的、丹的、清純的還是醜陋的,都有一定的綱領性,但是在京劇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在傳統節目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不斷豐富和創造了各種藝術風格, 形成了多種不同流派的藝術風格。
沒有一種藝術是超越其時代的。 京劇和許多其他藝術一樣,有自己的戰鬥歷史。 辛亥革命前後,許多京劇藝術家以祖國的危險為出發點,演出了大量符合當時政治形勢要求的劇目,一些愛國藝術家甚至直接參加了當時的革命鬥爭。 其中,如王曉農,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表演藝術家,更是一位愛國者。 袁世凱偷國後,自編自演《黨的豐碑》,諷刺這個***人。 劉亦舟的《皇帝之夢》將袁世凱奸詐的模樣和醜陋演繹得淋漓盡致,雖然當時袁世凱已經去世,但北洋軍閥的醜惡本質依然是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抗日戰爭期間,梅蘭芳、程彥秋、歐陽玉謙等,都創作和演出了一些帶有愛國思想的戲劇。 如梅蘭芳的《反晉兵》《生死恨》,程彥秋的《死舒健》《荒山之淚》,歐陽玉謙的《梁紅玉》《軍中花木蘭》等。 由此可見,京劇在其歷史發展中有著優良的戰鬥傳統,非常可貴。
然而,京劇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它飽受反動勢力的蹂躪和踐踏,也有自己的起起落落。 清朝統治時期,一度受到皇帝、貴族、官僚的“賞識”,成為宮廷中的消遣,用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 一些充滿封建毒氣的環境,如《石郎探望母親》、《彭公案》、《石公案》等,大多是這一時期編排的,使其與群眾分離。 在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下,京劇更是滿目瘡痍,一些粗俗、淫穢、迷信、荒謬,甚至極其醜陋的劇目一度流行起來。 反動派把藝術寵壞到不合時宜的地步,許多藝術家生活在貧困和痛苦中。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後產生了《朱家莊三十打》、《會和睦》等優秀思想劇目。 2024年,京劇現代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是京劇藝術史上的一場偉大革命。 這次觀摩演出的許多優秀劇目,不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熱情地反映了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時代,而且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成功地刻畫了許多革命英雄形象,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和衷心讚賞。 這次會議宣告了社會主義新京劇的誕生。 (龔淑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