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中國**網在解放軍空軍某旅戰機實戰訓練報告中,首次公布了傳聞中的霹靂-17(PL-17)國產超遠端空空飛彈數量,就尺寸而言,該飛彈遠大於搭載在同一架飛機上的霹靂-15(PL-15)遠端空空飛彈, 據推測,它的長度可能高達6公尺左右。
從**中其他殲-16的掛彈來看,殲-16要想搭載雷電-17,就需要使用尺寸更長的大掛架,我們相信這個掛架可以根據需求“選配”,大大增加了殲-16執行任務的靈活性。
此外,報告中的殲-16戰鬥機安裝了4架PL-15和1架PL-17,這還是在翼尖掛架上沒有飛彈的情況下,殲-16確實是當之無愧的“炸彈卡車”。
從早期網上流傳的**來看,霹靂-17不僅可以搭載殲-16,“飛豹”戰鬥轟炸機也已經搭載。 從空戰通用設計的角度來看,國內主力的戰鬥機應該具備安裝Thunderbolt-17的能力,包括具有非隱身安裝模式的J-20戰鬥機。
2024年5月,美國《軍事觀察》雜誌在一篇題為《世界上最危險的七種空對空飛彈》的文章中排名第一,雷電-17(當時稱為“PL-XX”)排名第一,認為雷電-17早在2024年左右就已經服役,是中國新一代空對空飛彈中最神秘的,也是迄今為止最大的, 主要用於打擊當地轟炸機、加油機、運輸機和預警機。
文章還稱,雷電-17的射程可達500公里,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射程最遠的空對空飛彈,並配備了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和紅外彈頭,抗干擾能力強。 但是,由於這種飛彈的體積較大,殲-11BG和殲-16等重型戰鬥機只能攜帶兩枚,而不會影響飛行效能。
當然,目前還沒有關於Thunderbolt-17的公開資訊,《軍事觀察》雜誌的分析只能供我們參考。 需要強調的是,空對空飛彈的射程越長越好,因為隨著射程的增加,會帶來目標探測和鎖定的問題。
有網友或許會認為,現在解放軍必須要有基於戰場資訊共享網路的資料鏈系統,不需要艦載機和飛彈本身來完成探測,而是針對遠端空空飛彈和在空中快速機動的目標,才能實現這樣的能力, 要解決資訊傳輸和坐標基準面和歸一化資料問題,這是乙個複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已經超越了遠端空對空飛彈平台本身。
因此,沒有必要過度考慮或試圖深入研究 Thunderbolt-17 的具體引數。
我們只需要知道,隨著航空技術和資訊科技的發展,空戰已經從單機之間的對抗轉變為大國之間預警、偵察、干擾、空戰、加油等飛機有機結合的大規模系統對抗。 在這種體系中,預警機、加油機等可以說是最有價值的目標,如果能從防區外發射超遠端空空飛彈,縱深摧毀敵方嚴密設防的目標,對手就失去了空中的資訊支援和補給保障。
對此,美國空軍發布的《2024年空中優勢飛行計畫》指出,“隨著敵方遠端交戰**的不斷發展和殺傷力的增強,傳統預警機等大型作戰平台的風險不斷增加,美國將發展有人與無人編組協調、分散指揮控制系統等新型預警指揮作戰系統。 由此可見,對於世界軍事強國來說,不僅要考慮超遠端攻擊的“矛”,還要考慮一流目標防護的“盾牌”,而對於“矛”來說,超遠端空空飛彈的重要性已經提公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事實上,超遠端空對空飛彈並不是乙個新概念。
早在冷戰時期,為了有效應對蘇聯戰略轟炸機的飽和攻擊,美國海軍就研製出了具有遠端多目標攻擊能力的AIM-54“不朽鳥”空對空飛彈**系統為了應對美國無休止的預警飛機研製專案,前蘇聯和俄羅斯研製的KS-172、RVV-BD等超遠端空空飛彈具備對抗高價值目標的能力。
最後,雷電-17可能不是解放軍唯一裝備的超遠端空空飛彈,我們在引進俄羅斯蘇-35戰鬥機時,同時引進了一批配套的機載彈藥,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其中就有KS-172這樣的超遠端空空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