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在手,殺了陳苟!”
在電影《三支隊伍》的宣傳現場,陳思誠主動提到自己的黑梗,甚至還給張譯科普一在一旁。
這一波“我自欺欺人”的操作,給陳思誠帶來了不少好感,也給他所管的“三支隊伍”帶來了熱度。
懂營銷,能把握熱點,能把大資料轉化為真金**票房,陳思誠的商業頭腦無話可說。
不僅如此,陳思誠還是個不錯的訓練演員,任何型別的演員在他手中都能變得耀眼。
像《誤殺》中的小楊、《消失的她》中的朱一龍、溫 永山,都顛覆了以往的形象,成為全片最具吸引力的“戲”。
《三支隊伍》中的戲,無疑是飾演三支隊伍隊長程冰的張譯。
算起來,這已經是張譯今年的第7部作品(含電視劇集),僅近兩個月就有3部主演電影上映。
從數量上看,今年也算是張譯最輝煌的一年。
但隨著巔峰時期的到來,張譯空前的口碑也陷入了低谷。
從年初的《狂飆》開始,因為與劇組的衝突,他開始陷入爭議。
前段時間,我在旅行時,因為沒有和遊客合影,被問到“耍大牌”。
就連他的演技也開始受到詬病。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出演《狂飆》的張頌文。
在此之前,張頌文屬於演技不錯但從未紅火的那種演員。
如今有了高啟強這個角色,老樹開花結果,成為了大眾喜愛的“小熊老師”。
如今一年過去了,張頌文依舊口碑不錯,不久前還拿下了年度最有實力的演員的榮譽。
但時隔一年,《狂飆》的兩位主演,為什麼在口碑上會有這麼大的反差呢?
綜上所述,原因不外乎以下三個。
一是演出的分寸感。
雖然兩人都靠著演技揚名立萬,但兩人在表演上卻沒有走同一條路。
張譯並非專業班出身,但靠著在劇團的工作,他找到了具有“張譯特色”的演出體系。
張譯非常善於用一些小技巧來強化角色身上的某個“標籤”。
《滿江紅》中的何經理沒有離開扇子,看似裝飾性的扇子,實際上強調了何經理衣冠楚楚的野獸本性。
《無價之寶》中石振邦的肥大西裝,讓整個人看起來格外搞笑,充滿了小人物的樂觀精神。
就像古人在寫詩時講究“借物換浪漫”一樣,這些小道具是張譯的浪漫之物,是打動觀眾的秘密**。
這種處理沒有問題,很多時候它可以成為效能的加分項。
但如果使用不當,也會成為割傷自己的雙刃刀。
比如在《狂飆》中,安欣在除夕三十年給高啟強送餐。
手裡拿著飯盒,嘴裡叼著筷子,張毅為安欣設計了這個動作,表面上豐富了人物的層次感。
但仔細想想,這個動作是沒有意義的。
明明還是可以拿在飯盒上,但要咬牙切齒,對這個動作的強調難免有些“失真”。
再比如張毅在口音上的設計。
在《狂飆》中,來自東北的張譯說著自己並不精通的南方普通話,引發了觀眾的諸多質疑。
其實張譯的台詞功底有目共睹,不用改口音。
但為了契合人物的生活環境而做這種設計,在台詞的表達上就失去了自己的魅力。
與張譯不同,張頌文是一所完整的體驗式學校。
他必須親身體驗角色的生活環境,注重“真聽、真看、真感受”。
在演《狂飆》時,張頌文立刻融入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叔叔阿姨們聊了幾句,讓自己融入其中。
他還在菜市場找到乙個賣水產品的攤位,觀察他們如何銷售商品和與顧客溝通,並停留了一整天。
比如劇中,高啟強在魚缸裡用水洗手,洗完後用袖子擦臉,這才是水產品攤主的真實反應。
但張頌文的表演是完全沒有設計的嗎?
會有的。 張頌文說,有一幕是高啟強看到領導,擦玻璃時露出了手腕上的銀鍊。
這個細節其實給高啟強敲響了警鐘,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在正式場合穿成這樣。
還有一場高啟強和唐小虎的戲,高啟強勸說唐小虎多喝“湯”。
“湯”一詞只為廣東人常用,也無形中強調了高啟強的地域認同。
這些都是張頌文的設計,但這些設計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們不佔主導地位,甚至很容易被人忽略。
這種不容易察覺的小細節,恰恰是表演所需要的分寸感。
其實,在《三隊》中,張譯也有類似的精緻處理。
當他看到被殺的小女孩時,張毅飾演的程冰將女孩的裙子拉下來遮住她的大腿。
看似不經意的小動作,傳達著這位刑警隊長的溫柔與善良。
我記得在一本書上讀到過這句話。
藝術是生活本質的反映,而不是現象的清單。
其實,演藝也是如此,好的表演是對人性本質的把握,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設計堆砌。
讓角色的表情成為情感的自然表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到表演的分寸感。
其次,它是同質角色的“內耗”。
2024年,孫儷在接受採訪時說。
演員扮演的同質化角色,無論他們演得多麼好,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帶動觀眾的發揮。
話雖如此,從《甄嬛傳》開始,孫儷也出演了不少事業型女性角色,進入了“同質化”的死胡同。
再好的演員,也受不了自己表演被同質化的角色所消耗。
張毅今年也遇到了這個問題。
比如我第一次看到《狂飆》中的安欣時,大部分觀眾還是對張譯的表演深信不疑。
青春的熱情,中年後人的老練沉著,張毅把握得非常好。
但在《他是誰》中,張譯飾演的魏國平,似乎在某些時刻被“安欣附身”。
眼神中的表情,語氣中的優先,人物性格中的倔強和責任感,總讓人聯想到魏國平和安欣。
兩部劇在播出時長上幾乎是前後腳,張譯這兩年出演了不少警察角色。
於是,網路上開始出現這種風聲評論。
一直看張譯演警察,真是審美疲勞。
客觀地說,這不僅僅是張譯的問題,劇本本身也不夠多面性,無法展現警察的形象。
你會發現,這些作品中警察的形象其實是差不多的,演員們真的沒有太多的發揮空間。
在有限的空間裡重複同型別的表演,對於張譯這樣的演員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內耗”。
再看張頌文,繼《狂飆》之後,又陸續上映了三部電影。
雖然作品很多,但並沒有引起任何爭議。
究其原因,張頌文在這些電影中扮演的是配角,他不會給大眾留下太深的印象。
最重要的是,他飾演的三個角色在形象和性格上都截然不同。
不止於此“,扮演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記者。
《第八名嫌疑人》飾演一名因公殉職的警察。
《義勇軍:英雄出擊》飾演新中國著名外交官吳秀全。
歸根結底,張頌文成功了“去同質化”。
他沒有扮演任何讓人想起《狂飆》後高啟強的角色。
在他看來,高啟強的故事已經走到了盡頭,他不想在短時間內重複類似的角色。
因此,張頌文後期的作品也是刻意嘗試各種型別的角色。
像諜戰題材《孤舟》中的間諜站長,古裝偵探題材《清明河邊地圖碼》中的正義律師,都是非常新鮮的嘗試。
第三,對世界的不同態度。
有人說,張譯是圈內少有的文筆優秀的“知識分子”演員。
出版書籍和專欄,生動幽默的文筆受到眾多網友的好評。
即使是手寫的影評,短短的幾句話,也足以看出文字的簡潔和微妙。
從張譯身上,我瞥見了當今演藝圈藝人難得一見的“骨頭”。
正如張毅所說,他不喜歡錦上添花的興奮,因為那種熙熙攘攘、興奮來得快去得也快。
他認為自己只能當演員,不能當明星,因為他不夠厚實,經不起各種娛樂消費。
於是面對《狂飆》的熱度和爭議,面對拒絕合影的爭議,張譯選擇了忍耐,不願意將自己暴露在**的焦點之下。
而在《三隊》的路演上,也有人想讓主演們一起跳最近火的《三號課題》,但張譯卻選擇婉言謝絕。
他表示,希望能和觀眾好好聊聊這部電影,至於跳舞,業餘時間可以玩一玩。
這番話一出,也得到了網路上無數網友的支援。
但在某些情況下,張譯“清醒於人間”的態度,會被一些人誤解為另一種含義。
相比之下,張頌文在面對娛樂圈的老練和大眾化消費時,也有著獨特的看待世界的態度。
在很多公開場合,張頌文都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
印象最深的是,在紅毯上,張頌文看到導演關錦鵬上台階不方便,就習慣他一步一步地抱著他。
這種做法無疑為張頌文贏得了業內人士的良好口碑。
面對喜歡他的大眾粉絲,張頌文絕不會吝嗇與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和他們聊聊家庭生活。
縱觀張頌文社交平台上的每一條新聞,他與網友交流的語氣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樣,讓人感覺更加親切。
一是保持理性,遠離喧囂,二是尊重感性,貼近生活。
這兩種態度都值得稱讚,但在這個網際網絡為王的時代,張譯的態度更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對自己的聲譽造成損害。
對於現在的張譯,他需要乙個機會,讓大眾重新認識和扭轉自己的名聲。
這個破局的機會,或許就在《三巨頭》中。
從目前觀眾的反饋來看,張譯在片中的角色還是很被認可的。
張毅飾演的程冰,擁有警察、囚犯、偵探的三重身份,在身份和情感的複雜性上有更多的表現空間。
尤其是下半場,張譯的表演真正回歸了基礎,用真實的情感代替了技巧的表達。
由此可見,張譯的演技沒有退化,也沒有刻板。
只是因為看了太多和張譯同型別的角色,失去了以前的新鮮感。
張譯現在需要的是角色選擇的多樣化,以及表演細節的進一步打磨。
至於網路上的各種謠言,在張譯看來,根本不是問題。
就像張毅說的,觀眾和專業人士提出的寶貴意見,一定要虛心接受,進行糾正。
至於其餘的八卦,喜歡它。 (作者:Pippi Shri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