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文,字玉之,數山,世稱義山先生,太原秀榮(今山西忻州)人。 晉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史學家,宋晉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晉元文學中連線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和“一代文宗”。
袁浩文從小聰明伶俐,有“神童”的美譽,七歲就能作詩,十六歲考科舉時寫了《摸魚雁秋辭》,三十二歲就名列。
他精通詩歌、寫作、歌詞和歌曲。 詩歌是最高的成就,“葬禮詩”尤為出名;其字是晉朝的冠冕,堪比宋朝兩位高手;其散歌雖不多流傳,但在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的功德。
以下是對習《摸魚言》的回顧,原文如下:
問問世人,什麼是愛,教生死許諾?南北雙飛,老翅膀已經冷熱好幾次了。 快樂好玩,離別苦澀,還有更瘋狂的孩子。 君應該有一句話:千里層雲,千山暮雪,影子去誰?
恆芬路,寂寞時鼓聲響起,煙霧依然平淡。 靈魂多了幾分呻吟,山鬼在風中哭泣。 天也嫉妒,鶯燕子都是黃土。 歷古以來,他為民留,狂歌大喝,拜訪炎秋。
袁昊問起這首詩,前面有序言,具體說明了寫這首詩的動機和事情的經過。
大意是:16歲那年,我去濱州參加考試,途中遇到乙個正在抓鵝的獵人,說:“我今天早上抓了乙隻大雁,把它殺了,另乙隻雖然掙網而出,但它只是悲哀地盤旋不肯離開, 最後撞在地上自殺了。 ”
袁浩文深受感動,買了兩隻大雁,一起埋在汾水上,用石頭標記,稱它們為“大雁山”。
一起去考的人們被這兩隻同生共死的大雁的愛情所感動,紛紛寫詩讚美它們。
袁浩文還寫了一首詩《炎秋慈》。 但是,隨意的作品並不完全符合節奏,因此今天對其進行了修改,使其押韻。
這個詞的要點是:
天哪!這個世界上的愛是什麼?讓這兩隻鵝同生同死?
秋天南下,春北歸,天下北,路遠,老夫妻一直一起留著,一起飛翔。
不管是多少個冬夏,依舊是深情相依,相互依存。
帶翅膀飛翔,雖然快樂,但離別真的很痛苦。
這一刻,我知道,這只痴情的雙鵝,比世界上痴情的孩子還要痴情!這對夫婦已經去世,不會再回來了。
痴情的鵝!你一定想說:
這是千里之遙,孤身一人,前途漫漫,千山萬巒,晨風暮雪,處境淒涼,失去一生的摯愛後,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
炎丘所在的汾水一帶,是漢武帝有幸演奏的地方,每當武帝外出巡視時,總是鼓聲喧鬧,到處都是船歌,多麼熱鬧。
現在,是冷煙和枯草,樹木枯萎,還有一種壓抑和寒冷。
我試圖召喚死鵝的靈魂有什麼用,鵝的靈魂也在風雨中哭泣。
兩隻大雁在生死誓言中的恩情,連上天都嫉妒。
殉難的大雁永遠不會像鶯和燕子一樣,死後會化為一小撮塵土。
他們將在餘生中擁有乙個名字!
我建燕秋,就是為了留給我和其他文人作家來探訪燕秋的故鄉,狂歌大喝,悼念這對夫妻的死者。
90年代風靡一時的瓊瑤電視劇集,火爆的《梅花三巷》,故事情節,我記不清了,但江玉恆演唱的主題曲《梅花三巷》至今記憶猶新。
每次響起,“問問世間情況如何,直人許諾生死!世界上有多少故事,最毀魂的梅花......我總是被那句令人心痛的句子所感動:“問問世間情況如何,教人生死”。
後來,我偶然看到了袁浩的《摸魚·燕秋慈“,才知道這句話原來是出自這裡。
這首詩的精髓是開篇的一句話“問世人,什麼是愛,教生死許諾?這種問自己、問天下、問天的氣勢,雷霆萬鈞,從天而降。
為什麼愛情能讓人忘記生死?正如《燕秋慈》中所說,“其中痴情的孩子更多”,這只痴情的雙鵝,比世界上痴情的孩子還要痴情!愛在哪裡,生命可以死,死亡可以復活,生與死是相伴而行的。
愛是深沉的,一切都枯萎了,愛走了,身體之外什麼都沒有。 相愛的兩個人,哪怕相隔山海,只要天不老,土地不貧瘠,他們永遠都會等待,哪怕下輩子再相遇,再相愛。 不懂得為愛犧牲生命、忘死的人,是沒有經歷過真愛的。 所以,永不放棄,生死攸關,這才是最真實最美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