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七個月,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下降了186%,這一資料,讓很多人覺得出口形勢嚴峻。
真的不好嗎?歐美等國是故意不買中國貨嗎?
事實上,我們必須注意到,這種減少包括匯率因素的影響。
與去年上半年相比,人民幣平均貶值約7%。 這意味著,即使出口量保持不變,以美元計價的出口額也會因匯率的變化而相應減少。
因此,考慮到匯率,出口的實際降幅僅為12%左右。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民幣貶值對中國出口的影響是雙重的。
一方面,人民幣貶值提高了我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也有助於增加出口數量。 另一方面,匯率貶值將減少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價值。
更重要的是,從美國的進口資料中可以看出,美國的整體進口出現了明顯的下降,不僅僅是因為它不購買中國商品。
這可以從美國宣布的關稅中看出。
美國關稅收入的大幅下降表明,美國的進口總額總體上受到了打擊,而不僅僅是中國。
國際經濟發展緩慢,戰局加劇,導致全球總量下降。 美國不僅受到中國**的影響,也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美國本身的原因。
過去幾年,美國經歷了高通脹,為了控制通脹,美聯儲加快了加息步伐。 因此,美國人不得不應對不斷上公升的消費者和抵押貸款支出,導致購買力下降。
此外,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高昂的貸款負擔以及個人財務壓力的增加,使得美國民眾在支出上保持謹慎。 這進一步壓縮了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從而影響了關稅收入。
簡單地說,美國人買不起,不是我們賣不出去。
歐洲的情況有些類似。
最新資料顯示,上半年歐洲整體進口下降10%。 以歐元計算4%。這一下降速度超過了中國出口的下降速度,凸顯了歐洲面臨的嚴峻經濟挑戰。
究其原因,除了通貨膨脹等內部因素外,美國不斷推動制裁引發的歐洲能源危機的爆發,也對歐洲的進口需求產生了重大影響。
能源危機也對歐洲的進口需求產生了影響,但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是美國,美國推動了對俄羅斯的多輪制裁,導致歐洲失去了對俄羅斯的能源供應。
但美國自己卻置身事外,反而因此獲得了大量的天然氣出口收入。 把這看作是美國對歐洲的收穫,一點也不為過。
此外,歐洲的能源正在緊張和飆公升,企業正面臨更高的生產成本和競爭壓力。
為了降低成本,一些企業選擇遷出歐洲,搬遷生產基地。 這進一步減少了歐洲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對整體進口價值產生了負面影響。
基於以上觀點,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對歐美國家的出口並不是所謂的歐美等西方國家的脫鉤,主要原因是歐美國內購買力下降,導致進口需求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