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快樂,因為我的心不夠堅強。
我們經常被不需要的東西壓得喘不過氣來,冰箱裡放了幾年的肉、在微信榜上呆了幾年的朋友、別人不經意間說的話等等,都可能成為我們不想扔掉的垃圾。
的確,如果你把垃圾往前走,不管你有多堅強,你都會被拖下水。
我們都需要清理自己,電腦、手機需要清理記憶體才能執行得更流暢,人多了,學會打破,才能更強。
書中記載了洋子小姐的故事:
洋子小姐是一位30多歲的女性,非常善於組織。 知道怎麼走後,我立刻把房子打掃乾淨,扔掉了很多東西。
包括不需要的物品和一些社會科學書籍。 然而,她只保留了那些浪漫**,不想把它們扔掉。
她後來發現,這些戀情總是以一段不成功的愛情告終。 這與她自己的感受不謀而合,她發現自己與完全沒有結果的人建立了關係。
原來,她有一種拒絕結婚的心理傾向,她不想失去這些**,也就是說,她不想改變這些。
意識到這一點,她毅然決然地扔掉了盒子裡的所有書籍,告別了過去的自己。
後來,她也試著去理解婚姻。
在我看來,洋子大人失去的不是一盒簡單的書,而是失去了她原本偏執的自己。 如果她只是扔掉這本書,而沒有從內心了解自己,不做出改變,那麼扔掉這本書有什麼意義呢?
出離心不是簡單的放棄,而是學會認識自己,認識自己。 放棄不是為了目的,而是為了自己。
切斷,切斷可以是事物、分心、壞習慣和固執。
掙脫束縛,更重要的是為了你自己。 同時,讓自己重新選擇,拋棄垃圾,為世界上更好的事物騰出空間。
然而,在這個時代,技術是如此先進,以至於獲取知識只是移動手指的問題。
在網際網絡上,我們可以看到天天出差的人,他們住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山里,整天沉浸在書的海洋中。
這些似乎豐富了我們自己的精神世界,彷彿我們要活下去,進步的社會為我們提供了更多令人眼花繚亂的選擇。
別人給你的習慣是你想要的嗎?不一定。
梭羅在28歲時獨自帶著斧頭來到了瓦爾登湖。
在此之前,他處處碰壁,身為記者,稿件不被認可,為心愛的人被拒絕,生活的磨難讓他看到了前方的路。
於是他在湖邊給自己蓋了一間小屋,孤獨地過了兩年零兩個月的生活。
他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包括乙個年輕人寫信給他,說他也想遠離世俗,他也想乙個人生活。
但梭羅並沒有鼓勵他這樣做,他給他回信,希望他能跟隨自己的內心,做乙個獨特的人,而不是一時衝動去做一些可能不適合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