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國教育極其重要的一年,“建設教育強國”成為2024年中國教育最重要的關鍵詞。 與此同時,“ChatGPT”在年初的突破,震驚了世界,也讓我們意識到人工智慧必然會顛覆我們的教育,讓我們終於明白:未來,人工智慧將首先淘汰不動腦筋的人。
當然,在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和教育事業的重點上,也存在著一定的錯位,比如“安靜課間十分鐘”等等,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為了全面回顧2024年的教育關鍵詞,我們把這兩個關鍵詞放在一起,試圖給大家乙個更全面的2024年教育回顧:不遺漏重大,也不迴避社會關注,這才是全貌。
01 建設教育強國
2024年5月29日,總書記在二十大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系統、深刻闡述了建設何種教育強國、如何建設教育強國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教育興盛帶國家興旺,教育強國強。 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意義,賦予了教育新的戰略地位、歷史使命和發展格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
自2024年4月26日起,教育部將頻繁召開教育強國戰略諮詢會議和教育強國戰略諮詢委員會全體會議。 日前,在教育部2024年年終總結大會上,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金鵬指出,一年來,各部門、各直屬單位始終把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擺在首位, 而對“建強國、什麼是教育”這個時代話題的認識不斷深化,關於建設什麼樣的教育強國、如何建設教育強國的共識越來越高。
評論
黨的二十大報告表達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將其定位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和戰略支撐。 為什麼?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首要任務,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這需要依靠教育、科技和人才。
最重要的是科技人才的培養,特別是拔尖科技人才的培養,目的是為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自力更生提供支撐。 這一迫切的戰略需要,讓我想起了當時新中國建設之初和院系調整:快速培養新中國建設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
02 chatgpt
Chinese Inventory 2023“,ChatGPT入選國際年度詞彙。 ChatGPT還首次被《自然》雜誌“作為例外”列入年度科學人物名單,“以表彰生成式人工智慧給科學發展和進步帶來的巨大變化”。 顯然,在ChatGPT引發的新一輪變革中,教育也是核心。 在過去的一年裡,ChatGPT已經成為乙個熱門話題,討論教育可能發生的顛覆性變化以及我們對教育的態度。
評論
這是今年全球對教育影響最大的事件之一,ChatGPT是對知識組織方式的重構,不會產生新的知識和思想,但必然會對教育組織形式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她的出現提醒我們,人工智慧是第乙個取代低階、重複性腦力勞動者,在與機器的戰鬥中,獨立思考比什麼都重要,否則必然會被機器取代!
03 學科和專業的調整
2024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和專業設定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到2024年,高校20%左右的學科和專業進行優化調整,形成適應新技術的新型學科和專業, 建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和專業。
評論
2024年,將有1158萬大學畢業生,加上回國留學生,接近新增勞動力的80%,我國的就業問題已經完全變成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就業問題不是教育問題,而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但教育要做好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做好為社會培養人才的工作。 一方面是做減法和改變一些高校盲目經營成本低但社會需求過剩的專業,比如大量的人文、社科、藝術專業,另一方面是做加法,根據社會發展,特別是新的業態, 新增4個專業和交叉專業,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04 科學教育增補
今年2月,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上指出,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的附加工作,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慾望,培養具有科學家潛質、願意投身科學研究的青年。
2024年5月,教育部等18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的意見》,在教育“雙減”中系統部署新增科育,支撐服務融合,推動教育科技高質量發展。 和人才。
評論
近年來,我們都習慣於做減法,但面對險惡的國際發展環境,必須解決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必須解決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問題,這直接關係到科技人才的培養。 我們需要從小激發更多年輕人對科技的興趣,同時,自然科學大多是早熟的學科,我們需要及早發現和培養這些有才華的青少年,至少為他們提供成長的環境和土壤,而不是簡單地做減法。
05 拔尖創新人才
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開展第五次教育強國集體學習,中共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指出,“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和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 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提供人才支援”。這與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提公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打造拔尖創新人才”相吻合。
評論
教育強國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這也成為2024年教育行業高頻詞彙。 我想系統地思考這個問題,比如如何改變基礎教育中上限式的減負方式,為拔尖人才的成長提供環境和土壤高校、中學如何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為早期發現和培養拔尖人才開闢渠道和模式?此外,如何面對高考仍以分數為中心的現實,現實地盡可能地加強理工科人才選拔的有效性?
06 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
自2024年10月15日起,《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正式實施。 這是我國首部開展校外教育培訓的部門性法規,標誌著我國課外教育培訓依法治理邁出了歷史性一步。
評論
這種方法的引入,給了我們執法的依據,其目的是規範治理,而不是消滅一切,這是每個人都需要認識到的。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能還需要在透徹理解雙減政策核心思想的基礎上,解決一些暫行辦法中沒有明確灰色地帶、認知不統一的地方,讓守規者大膽經營,不守規矩者受驚。
07 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4年4月,教育部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新時代全面加強和改善學生心理健康專項行動計畫(2023-2024年)》,標誌著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成為國家戰略,擺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對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評論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上公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反映了這一問題的深刻影響。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很複雜,從乙個角度來看,它們本質上是教養方式的問題。 家長對孩子的過分關注導致了過度的關心,同時,我們的一些教育理念也在誤導教育和家長,讓孩子生活在乙個虛擬的社會中:尊重、個性,成為時髦的教育理念,了解孩子、理解教育成為我們的目標。 在現實社會中,哪一種理想?結果,一旦孩子們面對社會殘酷的一面,他們立即在各個方面都變得不舒服。
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從拆除過度保護開始,拆除虛擬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從小體驗他們應該經歷的一切,經歷考驗和磨難,而不是全面保護。
08 安靜課間10分鐘
2024年,“課間十分鐘”的話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不少學生、家長和網友反映,部分中小學限制學生課間活動,“不隨意離開座位”“不大聲說話、不跑不跳”。
對此,教育部有關負責同志表示,中小學安排課間休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有利於學生調節情緒、放鬆、體質和近視防控。 教育部將進一步督促各地和學校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遵循教育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堅決糾正以“確保學生安全”為由,單純限制學生必要課間休息和活動的做法。
評論
十分鐘的靜休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教育部門也堅決反對,但如果不能解決其背後的根本問題:學生在校園的安全責任,以及一些家長的放大甚至無理取鬧的探訪,這個問題就會長期存在。 在寒蟬效應下,學校和老師只能做底線預防:不動。
09 下不下來的高台
教育不僅是一塊墊腳石,更是脫不下的高台,是孔一姬脫不下的長袍。 一句話,用盡了當下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困境和尷尬,引來了大批年輕人的共情。
據統計,預計202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1179萬人,同比增加21萬人。 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做好202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提出26條措施,全面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評論
上大學的時候,會穿上長襯衫,站在高台上嗎?顯然,這個結論很難成立。 我們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階段,但我們的思想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時代。 2024年,大學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人,如果加上回國留學生,接近新增勞動力的80%。 2024年的就業目標只有1200萬人,如果解決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所有的就業目標就完成了。 換言之,今天的大學生只是普通勞動者的意思,這就是高等教育普及的現實。
目前,高校招生量已遠超2024年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招生,無疑是把自己放在了高台上,困在了自己的袍子裡。
10 幼稚園關閉
新生兒數量在下降,幼兒園率先受到打擊。 在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懷金鵬部長指出,“要深刻認識人口社會結構變化對教育布局和資源配置調整的迫切要求”。 根據教育部《2024年教育統計公報》,全國共有28所幼兒園920,000,比上年減少5,610,減少190%。這也是自2024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評論
2024年,新生兒達到20年來的最高水平後,卻明顯下降,去年只有956萬,**830萬,幾乎減半。 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發生全面而劇烈的變化,教育受到直接影響。 現在它已經傳到學前教育,然後是小學,然後是中學和大學。 大學去年招收了1000多萬學生,17年後,大學也將面臨招生無所適中的困境。
我們的問題是,如何平衡當前和未來人口變化帶來的教育資源配置,如何迎接當前學齡人口的高峰,如何照顧未來人口的急劇下降和資源浪費。
11 第一學位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某“985”大學的研究生在找工作時,因為本科學歷不是“雙一流”大學,導致自己喜歡的工作無法得到。 求職中“第一學位”受挫的人很多,學業歧視的經歷引起了許多年輕求職者的共鳴和熱烈討論。
對此,教育部一再強調,“第一學位”的概念從未在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的相關政策和檔案中使用過。
評論
首先,學術歧視涉嫌違法甚至違法,我們不能否認這種做法在人才選拔和招聘效率上確實有其實用性,這是其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它在過去沒有脫穎而出,甚至沒有,為什麼現在無處不在?顯然,大學生太多了,另一方面,這也是高等教育普及的結果,也是以教育評價取代社會評價和人才評價的結果。 如果想徹底解決,不妨從第一雇主的學術歧視入手,比如對入選學生畢業學校的限制。
我也想提醒大家,我們在批判這種歧視的同時,是不是自己的心裡也有這種歧視?比如,多年前,某知名央企在清華大學、北大一批畢業生中聘請了一名紹興文理學院本科生,引起軒然,質疑其公平公正。 為什麼?
12 增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24年當選院士名單。 中國科學院選出5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選出7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
經過本次聯選,我國院士隊伍的年齡結構和學科分布進一步優化。 兩院院士增選名額進一步向國家急需的重點領域和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傾斜向為國防和國防做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傾斜;向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專案並做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傾斜。
評論
據統計,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中,70%以上具有海外留學背景,這從側面反映出,出國留學仍是我們高層次人才培養和成長的重要渠道和路徑。 對於當下一些妖魔化留學的人,一定要堅決說不!
13個大學校園開放
近日,北京大學一位副教授“跨欄”入校,再次讓大學校園是否應該開放的話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據**介紹,自2024年7月教育部發布鼓勵高校對外開放的通知以來,不少高校逐步開放校門。
評論
每個人都在呼籲甚至要求學校開放校園,如果只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希望看到至少在我家附近輕鬆進入學院和大學,但這有點慷慨。 我們也可以向公眾開放您的家嗎?
在這個問題上,我堅決反對動輒以西方國家為榜樣,為什麼中國幾乎所有單位都設有戒備和圍欄,不准隨便進入?不僅僅是一所大學!
大學校園首先是為學生和教師服務的,也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無論開放與否,我們首先需要問問廣大學生和教師,他們是直接的利益相關者,而不是公眾。 開放與否,留給學校的老師、學生和管理人員自己做決定,我們應該尊重它!
14 研究生院申請人數下降
根據教育部的資料,2024年全國碩士入學考試將有438萬人報名,比2024年的474萬人減少36萬人。 這也是自2024年以來研究生入學考試申請人數首次下降,當時申請人數持續快速增長。
評論
研究生畢業後沒有像樣的工作,所以大家都放棄了。 如果只是想著就業,不如現在就打工,以後畢業的大學生會越來越多。 考研人數的下降,說明大家都變得更加理性,從長遠來看,更有利於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本文為中國教育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來自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