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很多夜市,但賣的東西大同小異。 不過,近日有台灣網友發現,台北士林夜市有小販在售賣南京傳統小吃“梅花糕”,特殊口味迅速在網路上引起討論,吸引了大批人前來品嚐。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近日報道,一位台灣網友在小紅書發文稱,他去台北士林夜市找菜時,發現有小販在售賣傳統的大陸點心“梅花糕”,餡料有三種餡料可供選擇:紅豆沙、芋頭沙和芝士玉公尺。 鋪上一層糯公尺粉製成的公尺漿,撒上紅棗、蘿蔔乾、玉公尺和小湯圓等小食材,最後蓋上鐵蓋,加熱幾分鐘烘烤。 該網友表示,自己很幸運,在小販擺攤的第一天,“終於吃到了網上經常刷的梅花糕,味道又甜又糯,很辣,很適合冬天。 他在文章中透露,老闆親自去南京學習正宗的梅花糕,目前紅豆芋頭醬口味是新台幣50元,芝士玉公尺是新台幣60元。 台灣美食博主Lilian隨後參觀了這家店,並稱讚梅花糕的柔軟和甜美,以及下面的酥脆外殼。 台灣《華夏時報》電子報也派記者走訪,發現買家人群“鋪天蓋地”。 店主是29歲的連先生,他曾經在中國大陸多地做零食生意,後來跟妻子的湖北朋友學習了習梅花糕製作技巧。 今年,因為父親被診斷出患有喉癌,他決定回到台灣照顧父親。 他說,台灣的餐飲市場普遍是低薪的,所以他決定自己創業,但沒想到開業後不久就火了。 記者問男女大學生給梅花糕打了多少分,結果是男生給9分,女生給8分5分,並稱其為“美味”。 據報導,傍晚8點左右,前來買貨的人絡繹不絕,儘管車牌已經被掏出,但人群依舊包圍著攤位。
島上有網友發現,台北士林夜市出售梅花糕,這是一種來自大陸的傳統點心。 資料來源:台灣媒體。
其實在梅花糕之前,今年島上已經流行了不少大陸小吃。 農曆新年前夕,綠營側翼曾批評大陸螺螄面“入侵”台灣,隨後當局要求下架。 但即便是禁吃螺粉,島上的夜市,在源自河南的“熱奶寶”——熱血糯公尺塗上忌廉,再配上美麗可口的食材,又重新崛起,被稱為“冬日冰淇淋”。 即便是在“綠到汁”的南方夜市,打著“河南菜”、“抖音熱銷”等口號,銷售情況依然售罄。 還有海底撈、酸菜魚,還有隨處可見的肉包、煎餅、水果。 今年夏天,一位台灣網友發文稱,過去無論是在流動夜市還是固定夜市,都有台灣、越南、日本、泰國或義大利小吃比較常見,幾乎沒有大陸小吃,但最近逛夜市發現“大陸小吃越來越多”, 而雙皮牛奶、蝸牛麵等美食,在台灣市場也越來越受歡迎。不少網友留言稱,其實台灣很多食物都起源於大陸,“蔥油餅什麼都有”,“牡蠣炒,豬血湯本來就是福建小吃”。 有台媒稱,大陸魔芋爽早已受到島內中小學生的歡迎,甚至家長吃完後也愛上了它,開始以敏銳的嗅覺嗅到台商的商機,將大陸小吃介紹到台灣,擺上各大商店和便利店的貨架, 在台灣各地的夜市也可以看到。
台灣雜誌《獨家報道》發表的一篇文章稱,大陸小吃和小吃“逆襲”台灣,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反而是實力逆轉的縮影,也是大陸崛起後軟實力輻射的自然現象。 過去,台灣美食很有名,很多大陸遊客去台灣品嚐正宗的台灣菜。 台灣也是珍珠奶茶等創新小吃的發源地,這些小吃風靡大陸,並在日本流行起來。 然而,經過近8年的“反華”路線推行,“反華”的最終結果,讓大陸的小吃和小吃成為台灣攤位經濟的靈感源泉,不僅拯救了靠擺攤謀生的小販,也滿足了無數尋求創新和改變的台灣年輕人的味蕾。 文章稱,大陸小吃引進台灣的“始作俑者”,有的是兩岸結婚的大陸配偶,有的是曾在大陸學習和工作的台灣人,在當地學習習後帶回台灣。 在大陸實行一體化發展政策之前,兩岸人民早已隨著人民的日常交流,在小吃和美食中融為一體,“這些文化現象看似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當放到兩岸漫長的歷史中時, 它們反映了文化和政治等級制度的重大事件。
當大陸小吃出現在台灣街頭“時,台灣《王報》17日以此為題發表社論,稱兩岸血脈文化相同,即使新冠疫情爆發後兩岸民眾的活動幾乎戛然而止, 但兩岸年輕人在食物方面的交流,其實要更密切。首先,隨著社交平台的發展,網路技術為食品資訊的傳播提供了可能。 其次,“多元交融”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時代特徵,為兩岸食品創新融合發展開闢了新的空間。 文章介紹,零食的普通味道是人們對食物的感知,也是日常生活的記憶。 “味覺與生活的緊密交織,讓飲食文化透露出一種無形的力量,跨越族群、世代之間的情感聯絡,溫暖著兩岸人民的心。” 兩岸人民可以更多地參與到發現美食的交流中來,共同激發中華飲食文化的生機和活力。 (張若)。
*:全球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