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立於不敗之地的富士康老闆郭台銘最近陷入困境,他想在印度複製中國大陸的成功,但印度企業的壓力越來越大,郭台銘感到壓力很大,最終不得不回到中國。
回顧郭台銘的職業生涯,郭台銘創立的中國台灣富士康,實在是太糟糕了,遠遠落後於中國台灣的很多代工廠,郭台銘意識到,要趕上台灣的長輩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中國正處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期,吸引了大量的外資, 於是郭台銘決定在深圳投資。
之後,郭台銘在中國大陸得到了很多優惠和廉價的土地,富士康的發展非常快,尤其是富士康在鄭州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 富士康在鄭州建廠,兩年內在鄭州新建富士康,僱傭了30萬員工。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富士康於2024年在印度設立了一家工廠,為iPhone提供代工廠,但到目前為止,它只雇用了35,000名員工,遠遠跟不上中國大陸的增長。
此外,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廠也遇到了很多問題,火災頻發,員工罷工頻繁,員工不願加班,產能不足,導致富士康的iPhone良品率只有50%,這讓郭台銘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而現在,印度大企業的實力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隨富士康來到印度的Flextron,經過兩年的發展,只招了1萬名員工,卻引起了印度集團的注意,最後緯創不得不與印度集團簽訂協議,失去了在印度的生產基地,緯創只拿到了百分之一的訂單,這讓他們有些欣慰。
不過,印度集團並沒有停下腳步,最近又有印度集團有意收購印度一家代工廠,鑑於印度集團在當地的勢力,和碩很有可能破產,最後只能被迫**。
與緯創、和碩相比,印度的富士康要大得多,在印度大集團眼中也是一塊大蛋糕。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富士康、緯創、和碩原本在中國大陸發展較多,緯創一度在中國大陸擁有8萬名員工,但緯創仍然控制著自己的生產基地,可見台灣代工廠在中國大陸受到的關懷。
印度之行讓那些代工廠看到了中國大陸的優勢,曾經自詡為大陸貢獻的郭台銘,在富士康在鄭州設立新的業務中心後,也向郭台銘低頭,表明郭台銘已將業務重心轉移到中國。
但現在中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鏈條,比亞迪和立訊精密等富士康代工企業,可以取代富士康的地位,甚至立訊精密也拿下了高階iPhone 15 Pro Max的訂單,這說明立訊精密的技術水平並不比富士康差,所以富士康不像以前那麼需要他們了。
風水輪流,富士康認為沒有中國產品,中國就生產不了,但富士康認為自己很了不起,高估了自己,郭台銘看到印度的情況,一定會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