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資訊時代,誰不對資訊感到焦慮?於是,我們拼命囤積資訊,擠占各種雲空間和電子筆記軟體。 但當我們需要資訊時,我們仍然無法及時找到它,我們陷入了更大的焦慮。
這樣一來,我們不知不覺地進入了乙個惡性迴圈:焦慮——囤積——用不了我——囤積更焦慮的......,彷彿沒有盡頭。
因此,如何在需要的時候及時發現並有效使用筆記,成為解開這個怪圈的真正解藥。
“建立第二個大腦”。這是一本這樣的書。
有趣的是,這本書的作者蒂亞戈·福特掌握這種方法實際上是乙個意外。
蒂亞戈·福特(Thiago Ford)在大三時因一種未知疾病而遭受了短期健忘症和精神惡化。 為了有效掌握自己的病情,他將上百頁的病歷和醫囑轉換成數字檔案,以便隨時查詢、整理注釋和共享,並在不知不覺中總結出一套電子筆記管理方法。
來自實踐的方法注定有乙個主要特徵,那就是它實用性
為了記憶,作者用乙個詞代替了他總結的方法法典,即四個步驟:
捕獲
組織
提取
表達。
根據作者的說法,抓取資訊來自您的興趣或實際需求我們走吧。
應該怎麼做?作者列出了 12 個資訊收集問題,這些問題肯定會激發您的靈感
o 我怎樣才能停止沉溺於過去,在當下過得更好?這些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它們讓我們明白,收集資訊的重要原則是以“我”和“現在”為中心。o 如何制定符合中長期目標的投資策略?
o 從“盲目消費”到“專注於創造”的轉變是什麼?
o 哄孩子入睡後,我怎樣才能抗拒肥皂劇並早點休息?
o 公司如何才能盈利和生態可持續發展?
o 如何克服對承擔責任的恐懼?
o 作為一所學校,您如何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多種資源?
o 如何走出“囤書不讀”的困境?
o 如何快速輕鬆地完成任務?
o 衛生系統如何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
o 有沒有更簡單的健康飲食方法?
o 我怎樣才能提高我做決定的信心?
但隨之而來的是另乙個問題,應該如何收集越來越多的資訊?這就把我們帶到了第二步
不同的分類可能因人而異。 例如,有些人習按照圖書館分類法去做,而另一些人則按照以下方法去做:工作、生活、人際關係、娛樂、自我提公升....... 但這些常規的分類不利於資訊的利用,本書提出的分類很吸引眼球——總共有四類:para(投影)專案、(區域)域、(資源)資源和(存檔)存檔。
專案:正在從事的短期活動。 例如,如果您想計畫展覽或進行翻新。
域:對專案的長期承諾。 例如,您從事心理學研究或軟體開發......
資源:你感興趣但不屬於專案和領域類別的所有內容都扔在那裡。
檔案:全部關閉或擱置。
作者舉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
第二張圖是第一張圖中稿件分類下的重新分類,可以說幾乎適用於所有人,無論你在哪個行業,在哪個領域,都可以從使用的角度來整理資訊。
從類別中我們可以看到,因此您的筆記是動態的。 例如,當您的專案完成後,您將在此類別下的筆記放在“存檔”中;或者在開始乙個新專案時,你可以將相關資訊從“域”和“資源”移動到“專案”中,甚至可以從已經完成的“存檔”中提取有用的資訊並重複使用。
在第一級分類之下,您可以進一步將內容劃分為次要類別。 但是,資訊分類最多有三層,再多一點也不利於記憶和搜尋。
在對資訊進行收集和分類之後,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它,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第三步
在提煉過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種金字塔式的排列方法,他稱之為激進歸納法。
一般來說,它是:先突出重點後總結,細化內容不應超過總資訊的10-20%。 經過這樣的安排,當你需要相關資訊時,你不必重新閱讀整篇文章,只需要幾十秒就可以快速完成篩選工作,非常省時。
作者的例子讓我們一目了然:
在那之後,這是最後一步
這裡的表達方式不僅是用文字表達,更是分享或發表,更是付諸實踐。 例如,當你使用你收集到的資訊來幫助自己完成乙個專案時,你不僅僅是表達文字,而是表達你的專案運作的整個過程。
此步驟由三個部分組成:
1. 建立乙個“思想群島”並勾勒出來。1. 建立思想群島簡單來說,就是把你已經提煉出來的“半生不熟的材料”做乙個輪廓,而這些點似乎是你思想的精髓,因為乙個專案而匯聚成乙個孤島。2.用“海明威橋”記錄靈感。
3.“壓縮範圍”以獲得控制感。
這一步中乙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是嘗試將你的工作限制在你已有的資訊上,除非有重要的東西需要檢視。 否則,您可能會陷入搜尋陷阱的海洋,並且很難繼續進行下一步。
2. 海明威橋
該術語是美國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在寫作過程中使用的方法。
也就是說,在寫作的過程中,如果他突然萌生了一些對未來劇情設計的想法,他會立即停止寫作,把這些靈感記錄下來,以免轉瞬即逝。 這些靈感是通往未來的橋梁。
當我們概述時,靈感和細節突然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這就是一直在發生的事情。 這時候,我們一定要及時記錄這些細節,因為這些細節會讓接下來的工作變得輕鬆一些。
3.壓縮範圍
當我們從事乙個專案或工作時,這個專案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 這時就要採用壓縮範圍的手法來獲得控制感,以免半途而廢。 簡而言之,就是降低要求和簡化計畫。 畢竟,堅持下去比因為追求完美而擱淺專案要好得多。
後期,隨著專案的進展,我們可以逐步充實簡化的計畫,這將使我們更容易執行而不是放棄。
通過上面的簡要介紹,你一定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方法確實是建立在實用性的基礎上的。
也許你很高興看到這一點,並想對你囤積的筆記進行重大調整。
但作者在這裡建議你:
最好先“存檔”過去的筆記,這樣您以後可以在需要時慢慢提取它們。
我相信我們大多數人都有精力嘗試花一整塊時間,比如乙個下午或兩三天,整齊而清晰地組織我們臃腫的筆記。 但這往往以失敗告終,因為我們囤積的筆記比我們想要的要多,我們可能會陷入過程的細節中。 最後,繁雜的整理工作耗盡了我們的熱情。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首先,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選擇乙個你感興趣或急需解決的專案,立即開始!
如果您仍然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請回到文章中關於興趣的 12 個問題,選擇其中乙個,或者獲得靈感開始構建您的第二個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