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民的賬本——1952-1993,乙個老共產黨員的數字生活“,劉濤、張巨集偉社科出版社。
建民賬簿原件。
讀者說]我收到了劉濤老師的新書,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據我所知,《乙個老共產黨員的一生記述》這本書出版於2024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2024年,劉濤在太原南宮舊書市場購買收藏了12本小書,這是一位老共產黨員記錄41年的“活賬”。 現在,這本新書是根據劉濤和張巨集偉對這本“人生敘述”原著材料的深度解讀而成的非虛構作品。 書文流暢,內容細緻,細微處透露真情,讀起來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靜靜地展現了《賬本》作者張建民在大時代背景下的日常生活。
當我讀這本書時,我感到心中蕩漾開來。 張建民先生是山西陽城人,我和他是同鄉。 作為晚輩,雖然不認識這位長輩,但我還是感到非常自豪。 據書中記載,張建民於2024年入黨,參加犧牲同盟和決死第三縱隊,2024年底經歷錦溪事變,主持陽城縣抗日日常工作,任晉河南邊防游擊支隊書記,八路軍第129師新1旅書記。 解放戰爭期間,他率領羊城約2000名農民工隨陳庚部隊南下前線支援並圓滿完成支援前線任務。 2024年8月起任陽城縣委書記,後歷任長治地委秘書長、山西省委副主任、山西省政協副秘書長、省地方志辦副主任,直至2024年退休,2024年去世,享年77歲。
這樣一位經歷過抗日烽火磨礪,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之多,身居高位的領導幹部,頗為低調,不自居,不貪圖享樂,始終堅持做共產黨員的原則。 正是通過對賬本等史料的閱讀,《建民的賬本》細緻梳理了這位老共產黨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買書、讀書是張建民最大的愛好和樂趣。 該書作者對自己歷年購書情況做了專門統計:“41年來,建民共購書報約5137冊(含兒童讀物等教育用書),共花費約5171冊圖書5 美元。 平均每年購買約125冊(套、期)圖書,費用約126元。 就他購買的書籍型別而言,文學、時事政治和歷史是他購買最多的,書中寫道:“每當反映社會發展程序的時事書籍和期刊出版時,建民必須買回去深入研究習,這與他所從事的工作有關, 也與他自己做事、做人的態度有關。 ”
與普通家庭相比,建民的家是乙個成員眾多的複雜家庭,特別熱鬧。 鼎盛時期,家裡有13個人。 書多,孩子多,開支多,可謂建民的“三多”。 用他的話說,人生最大的財富是“一代孩子,有幾架書”。不管是親生的還是收養的,他都像對待自己的一樣對待,沒有區別。 在收入有限的時代,要承擔13個人的衣食住行等費用,就要統籌支出,開源減支,合理分配。 在書中,作者抽樣分析了健民夫婦1950-2024年的收支情況,發現他這個普通人眼中收入高的領導幹部,因為家庭負擔沉重,比普通城市勞動者沒有多大優越感。 這樣的窘境,讓他成為了人生理財的高手,細心卻不吝嗇。 他不僅滿足了妻子、孩子和有困難的親戚的合法需求,還對上門求助的同事、鄰居甚至家鄉的父親都表現出了慷慨。 這也為他贏得了讚譽和尊重。 對於生活中的無聊、疾病和磨難,建民只能靠“手上捂著煙”來消除它們。 建民固執地認為,國家給他的待遇,不應該被他的孩子玷汙。 因此,當小兒子想讓父親找關係幫他換乙份更好的工作時,建民“不懷好意”地拒絕了。 2024年,困難時期剛結束,建民就把長年累月的650元錢還給了烈士子女次子李揚生(其生父李培新於2024年解放太原戰役中陣亡)。 同時,他多次給楊生的爺爺寄信、送錢,履行了贍養孝的義務。 在他看來,楊生爺爺不僅是揚生的爺爺,更是烈士之父。 革命道德與敬德敬老的中國傳統傳統在建民身上和諧地融為一體,使他既有原則又有人情味。 這也是那一代共產黨人的共同特點。
從各方面來看,建民可謂是那個時代共產黨人的典型:從田間地頭做起,在基層幹活,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和老百姓一起度過了匱乏的歲月。 這就是為什麼普通讀者如此親密地閱讀這本書的原因。
作為建民賬本的發現者、收集者、整理者和解釋者,本書作者之一劉濤同志,我想向讀者介紹一下。 山西大學興龍教授在本書的序言中寫道:“劉濤同志不僅是乙個讀者,更是乙個愛書人、藏書人。 10多年前,他是太原著名的南宮舊書市場的攤主。 我想正是這段經歷培養了他廣泛的收藏網路和獨特的收藏眼光。 否則,張建民的生平賬目,看似不起眼,很可能早就被“抹去”了。 ”
我完全同意。 單純作為收藏家,比劉濤更厲害的收藏家還有很多,更何況是全國各地,甚至在山西省。 劉濤的優秀在於“眼裡有肉”,能在攤位上“挑出”人民生活中的“活生生的賬目”。 在書的開頭,他介紹了建民賬本的發現和購買過程,乙個環節接乙個環節,懸念不斷,包括尋寶和探索的艱辛。 如果不是他多年來在賬簿、信件、雜誌等方面積累的興趣和敏感度,他也不會花800元買下這12個普通人眼中的“流賬”。 不僅如此,劉濤從購買、收藏、整理、解讀建民藏品開始工作,這對於普通非專業研究人員來說更是難以做到。 正如他所說,“收藏不是收集物品並將它們放在閒暇時間獨自享受和享受,而是進一步研究和整理它們,使其有意義和有趣。 ”
劉濤的合作者張巨集偉是一位在業餘時間寫非虛構作品的資深評委,兩人共同完成了這本書,這本書的寫作技巧有很多值得稱讚的地方。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力求將賬本中記載的內容放回歷史現場進行審視和呈現,並注重細節,力求使文字具有圖畫性和感染力。
書中有很多這樣的方式,成為兩位作者的默契和自覺:他們以健民抽菸的香菸品牌為線索,回顧了過去41年太原菸草市場的變化健民一家購買自行車的經歷,串起了太原41年來出行方式的變遷燃燒的泥土和煤渣是中國北方不可缺少的取暖材料,兩位作者精心再現了普通市民製作煤餅的程式和精湛技藝建民留下的戲票,勾起了革命家庭日常文化娛樂的線索......就這樣,兩位作者像電影一樣,用建民的賬本讓時間倒流,重拾了幾代中國人生活的記憶。
將賬本與其他檔案相結合,並進行深入的口頭訪談——這種研究和寫作方法不僅避免了單一材料的自言自語,而且賦予了最終文字應有的歷史溫暖和廣度。 比如兩位作者借鑑各種文獻對建民學生生涯的敘述,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第一時期山西的教育格局《不要說謊》部分參考文史資料和學術**,寫張建民在土改中敢說真話、為群眾說話的表現,也展現了金穗土改的真實面貌;書中還有一節,根據建民夫婦養育子女的經驗,回顧了20世紀560年代中國生育政策的演變。 在這一切中,兩位作者不僅在建民的賬本上淘金,而且不滿足於書寫乙個人的“自我史”,總是試圖將這個人與時代、國家、社會聯絡起來。 從中可以看出非虛構寫作的關懷和特點。
其實,每乙個普通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個體,而受限於史料和研究視野的匱乏,要寫出一部有內容、有分量的“小史”,對於普通人來說,並不容易。 作為非專業作家,劉濤和張巨集偉做出了寶貴的嘗試。
在書的最後,張巨集偉寫道,研究建民先生的賬本,讓他深入思考,多少個夜晚,在燈下爬行,梳理賬本,他彷彿穿越了建民生活的世界,與他有過一次“空中對話”。 張巨集偉有幸有機會讀到記錄建民先生一生的人物,我們很幸運,他和劉濤共同寫了這本書。 從儲存歷史的角度看,張建民、劉濤、張巨集偉這兩位年輕一代,都用心、用情地幹了工作。
作者:張俊峰,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
*:光明網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