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網際網絡的普及,餐飲業的商業模式也在不斷創新。 其中,掃碼點餐服務因其便捷高效而迅速興起,在餐飲行業得到廣泛應用。 然而,這種新興的服務模式也引發了一些爭議,特別是在保護消費者私隱方面。 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相關糾紛作出終審判決,認定商家在掃碼下單過程中,通過微信***獲取個人資訊查詢授權的前置程式,屬於變相強制獲取消費者個人資訊的行為,構成侵權。 這一判決無疑為保護消費者私隱權樹立了重要的法律標桿。
首先,讓我們明確一點,消費者有權保護自己的個人資訊不被濫用。 這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也是法律賦予的權利。 在任何情況下,任何企業或個人都不得侵犯消費者的這一權利。 本案中,商家通過設定微信獲取個人資訊查詢授權的前置程式,強行獲取消費者個人資訊,無疑是對消費者私隱的侵犯。
但是,我們也需要看到,二維碼點餐服務的興起,本質上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商業模式創新。 它為消費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務,也為商家帶來了更高的運營效率。 在此過程中,全面禁止商家獲取消費者個人資訊可能會阻礙此類創新的發展。 因此,如何在保護消費者私隱和促進商業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借鑑一些國際經驗和做法。 例如,2018 年實施的歐盟《通用資料保護條例》(GDPR) 就是乙個很好的例子。 GDPR規定,企業在處理個人資料時必須遵循“合法、公平、透明”的原則,即企業不能隨意收集和使用個人資料,必須明確告知消費者資料收集的目的、使用方式和儲存期限,並徵得消費者同意。 此外,GDPR 賦予消費者一系列權利,包括檢視、更正和刪除其個人資料的能力。
借鑑GDPR的實踐,我們可以認為,商家在獲取消費者個人資訊時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合法性,即商家不能無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資訊;二是公正性,即企業要公平對待所有消費者,不能因為消費者拒絕而拒絕提供服務;三是透明性,即商家應明確告知消費者資料收集的目的、使用方式和儲存期限,並徵得消費者同意。
總體而言,二維碼點餐服務的興起既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挑戰。 在享受便利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對消費者私隱的保護。 只有在保護消費者私隱和促進商業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真正實現技術進步和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