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造車40年後,李書福為什麼能夠收購梅赫西迪-賓士和沃爾沃?
2024年夏,清朝巴斯德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後,被慈禧派往歐洲。 在這次旅行之前,李鴻章的心中充滿了疑惑。
他已經74歲了,行李裡還放著一對南木棺材,可見左宗堂扛著棺材開墾新疆的決心,發誓要找出問題所在。 清朝還有救贖嗎?
然而,當他漂洋過海來到歐洲,看到那裡的高樓大廈時,他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感覺就像乙個非洲野蠻人突然闖入文明世界,三觀完全顛倒過來,除了震驚和難以置信,他無話可說。
最後,他只從克虜伯兵工廠訂購了一批大炮。 要知道,這個時候的清朝已經搞外事,建廠三十多年了,連基本的軍需都做不出來。
五年後,李鴻章去世。
2024年,在他去世三年後,福特汽車公司正式成立。 與此同時,汽車巨頭沃爾特·克萊斯勒(Walter Chrysler)、大衛·別克(David Buick)等人也紛紛湧向底特律,開啟了美國時代。
然而,在中國最繁忙的城市上海,今年只發放了五張汽車牌照。 十年後,中國只有幾百輛汽車。 後來,德國的大眾汽車在沃爾夫斯堡嶄露頭角,日本的豐田也不甘落後,用豐田的生產方式迎頭趕上。
中國的紅旗轎車曾經是中國人的驕傲,但從2024年的生產到2024年,只生產了1540輛,而同時代的福特年產量為398萬輛。
然而,這種差距並沒有讓中國人放棄。 相反,李書福敢於挑戰,敢於接受挑戰。 他站起來喊道:“我敢。 ”
他先吞下了沃爾沃,然後轉身征服了梅赫西迪。 這位曾經的台州牧牛人,白手起家,只用了20年時間,就超越了幾百年國外品牌的成就。
他是怎麼做到的?有三個核心秘訣:洞察力、無所畏懼的勇氣和堅定的步伐。 而這三個招,恰好是每個草根創業者成功的關鍵因素。
第。 1.有眼光。 只有當沒有人意識到機會時,機會才是真實的。 成功的創業者通常都有獨到的眼光,能提前感知到大勢的到來。
李書福就是這樣的楷模,造車前原始財富的積累,靠的就是他敏銳的眼光。
2024年,19歲的李書福高中畢業,去拍畢業照,發現當地只有一家國營照相館,同學們屢屢抱怨。 然而,李書福看到了商機,他找到了一段關係,做了兩個月的學徒,然後買了一台相機,開始給街上的人拍照。
幾個月後,他賺了幾百美元。 有了錢後,李書福萌生了開一家照相館的想法。 雖然房租不貴,但裝置卻很貴,乙個反光板要一千多元,相當於乙個普通人一年的工資。
如果是別人,他們可能會選擇借錢購買裝置或繼續拍攝野外照片。 但李書福並沒有選擇這兩條路,他開始自學裝置的原理,然後找了五金師傅幫忙,只花了兩塊錢買了材料,就成功模仿了一套裝置,效果幾乎和**一樣。
就這樣,他發了一筆小財。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書福發現了一條資訊,明影液的主要成分是溴化銀,銀經過簡單的化學處理就可以提煉出來,比照相更有利可圖。
於是,李書福開始專攻重金屬提取,幾乎壟斷了台州的顯影機市場。 然而,開發商受到限制,李書福開始轉向收集廢舊電器,提煉裡面的***
很快,他就成了當地的萬元家庭。 但是,這個行業的技術含量太低,大家開始模仿李書福,互相壓低價格,於是李書福果斷放棄了這個行業,等待下一次賺錢的機會。
李書福曾經在尋找商機時,找到了一家鞋廠,為一家冰箱廠加工零件。 他判斷有兩種可能:一是冰箱廠可能找不到其他零部件廠,只能找鞋廠合作。
其次,市場需求可能突然增加,原有的配件廠無法滿足需求,只能暫時找鞋廠幫忙。 無論如何,這說明家電行業正處於供大於求的高利潤階段,進入門檻低,利潤高。
於是,李書福和兄弟們開了一家零件廠,從最不技術的異形貼片做起,逐漸涉足蒸發器、冷凝器等核心裝置。
李書福在上世紀80年代末遭遇了一次重大的經營挫折。 當時國內首次出現產能過剩,大量工業品積壓,國家開始對企業進行巨集觀調控,只保留定點廠家,未進入名單的企業全部“關停轉”。
李書福運氣不好,沒有上榜。 此外,當時“姓資與姓氏社會”問題仍在爭論中,而就在“溫州八王”事件發生幾年後,許多民營企業家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選擇將企業捐贈給國家。
如今,農業巨頭希望集團的劉氏四兄弟主動找到相關部門,想將希望飼料廠無償捐贈給國家,但未得逞。 然而,李書福成功了。
回過頭來看,當年沒有上榜,但堅持不懈的企業,都像希望集團一樣,成為了行業巨頭。 世界無常,命運捉弄人。
我們不禁要問,李書福是幸運還是不幸?中國的草根企業家往往學歷不高,所以一旦有錢,他們就會想多讀書,提高文化素養。
然而,那些讀了很多書的人,對閱讀嗤之以鼻。 李書福交出廠房後,前往深圳大學學習習。 但是,商人的眼睛不能安靜,他們總能找到商機。
當時深圳大學分配給李書福的宿舍比較陳舊,他覺得在這裡住了久,應該收拾一下,於是就去裝修市場買材料。
李書福發現了鎂鋁曲板的商機,雖然國內無法生產,只能依靠進口,價格昂貴,但他沒有放棄,而是看到了機會。
他認為,隨著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啟動,對裝飾建材的需求會越來越大,他有能力解決這項技術的問題。 他相信第乙個吃螃蟹的人往往能得到超額回報,於是他決定放手一搏,輟學壓榨了全部身家,經過一年零四個月的努力,他終於成功研製出了國內第一塊鎂鋁曲面板。
2024年,他乙個季度賣出800多萬,第二年賣出7000萬,第三年賣1個5億。 不到30歲的李書福,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
他成功的秘訣在於敏銳地發現商機,從小事中抓住巨大的商機。 如今,很多人抱怨賺錢的機會越來越少,但實際上,他們沒有看到的是他們的眼睛。
那些看到商機的人往往因為猶豫不決和害怕風險而錯失機會。 悲觀主義者看到的是正確的,樂觀主義者看到的是成功。
發現商機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勇敢的心,因為很多機會都是爭取的。
李書福以三敢精神,成功開啟了吉利的知名度。 他敢於直言不諱,在行業大會上大膽挑戰通用汽車高管,用眼球提高最優費率。
同時,他也敢於實踐,不顧領導和政策的阻撓,堅持造車,先造電單車積累經驗。 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李書福是乙個勇於挑戰的人,他決心造一輛車。 他以造摩托的名義,在台州拿下了800畝土地,但其實是按照汽車的生產標準規劃的。
由於不熟悉這項技術,他買了一些梅赫西迪-賓士和豐田的車型,把它們拆開模仿,然後從香港購買零件進行組裝。 最終,他成功打造了“吉利一號”。
然而,當他把自己造的車帶到省機械廳申請審批時,卻被拒絕了。 無奈之下,他想出了乙個“歪主意”。 他發現,乘用車的生產目錄對轎車沒有嚴格的要求。
乘用車是沒有屁股的掀背車。 於是,他找到了有公交車目錄的德陽監獄合作,自己投資了2400萬元,雙方成立了合資工廠,以合資公司的名義生產公交車。
但是,他發現工廠在監獄裡,進出非常困難,工人都是囚犯,培訓和管理技術非常困難。 本來,他本來打算在監獄不可用的情況下設立分部,但當時的規矩明確規定,分部不能使用名錄,這讓他的計畫非常困難。
儘管面臨如此多的困難,李書福還是決定先造車,再**。 最終,他成功打造了吉利的第一批汽車——昊慶6360。
1988 年 8 月 8 日,他選擇了乙個吉祥的日子,舉行了 6360 年驕傲節的慶祝活動。 然而,他發給各界名人和領導的邀請函,卻沒有得到回應。
直到浙江省副省長葉榮寶的到來,這個尷尬的局面才得以解決。 吉利的汽車製造資質直到2024年中國加入WTO前10天才取得。
4.不要害怕風險。 很多人認為吉利收購沃爾沃是一件大事,但實際上,李書福是付出最多的人。
李書福收購沃爾沃看似佔了大便宜,但實際上卻是一場豪賭。 當時,吉利的年營業額只有40億,而沃爾沃背後的大股東是福特,年營業額超過1000億。
吉利,乙個剛剛拿到汽車生產資質的中國品牌,沒有錢也沒有資源,收購沃爾沃無疑是一場“窮小子娶白福美”的戲。
然而,現實情況是,雖然吉利的營業額只有40億,但利潤卻高達10億,而沃爾沃在08年虧損15億美元,09年又虧損7億美元。
收購沃爾沃,意味著李書福賭上了自己一生的名聲和財富,這才是一場真正的豪賭。 為了實現吉利的長遠目標,李書福決定犧牲短期利益,賭上自己的生命。
不過,當時吉利的實力有限,李書福只籌集了一半的資金。 為了籌集資金,他找遍了全世界的富豪,最後甚至還向福特借了錢。 好在福特借了錢,沃爾沃被收購後股價漲了十幾倍,每年賺的錢早就收回了。
但如果不是李書福有勇氣說話、做事、買東西,今天的吉利可能就不存在了。 創業不僅僅是發現機會、勇敢行動,更是努力奮鬥。
造車需要技術,車子質量不好,純粹是感情用情的老百姓也不會買單。 李書福兩條腿走路,解決了技術難題,最終成就了吉利的成功。
第三,步伐加快。 曾經有乙個關於國產車的流行笑話,兩輛車相撞,雙方都違反了交通規則。 當黑車司機發現對方是保時捷時,心裡一冷。
白色車的司機也看到對方是路虎,有些激動。 結果,他們落車看清真相後,相視一笑,氣氛瞬間緩和下來。 原來,眾泰SR9與江淮陸風X7相撞。
這樣的事情在國產車的最初幾年很常見,眾泰因為抄襲保時捷而太瘋狂了,被江湖上的人們稱為“保時捷”。 要理解這兩件事,我們需要了解中國汽車製造的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 第一輛解放卡車是在蘇聯的幫助下建造的。 後來,我們傾注了全部精力製造紅旗汽車,但由於質量問題,我們最終停產了。
汽車技術的複雜性使我們無法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學習。 因此,國家決定引進國外品牌進行合資生產。 於是,北京現代、華晨寶馬、一汽大眾、一汽豐田、東風日產等合資品牌誕生。
然而,儘管如此,技術更新的步伐仍然相對緩慢。 就桑塔納而言,儘管國家在2024年決定與大眾汽車合作建造工廠,但直到2024年才開始。
這不是因為德國人要求太多,而是因為我們的基礎太差了。 例如,當時中國汽車方向盤的指標只有6個,而德國有106個。
我們的手動組裝方法每天最多只能組裝兩輛汽車,而大眾汽車最簡陋的工廠每天可以組裝 1,000 輛汽車。
2024年,第一輛桑塔納終於生產出來,但製造過程並不順利。 由於我們沒有合格的零部件工廠,所有零部件只能從德國進口,然後在上海組裝。
結果,建造一輛桑塔納需要 10,000 美元的外匯。 這也是桑塔納當年在北京能成為套房的原因。 隨著合資企業的增加,國內技術也有所提高,但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國外品牌手中。
所以,民族品牌只能一開始就抄襲,否則連造車門都摸不著。 然而,這種依靠抄襲的策略並不是乙個長久之計,因為不掌握核心技術,就走不遠。
近年來,保時捷Tay、路虎江淮等品牌幾乎消失了,這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核心在於技術人才的培養。
李書福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
在過去的20年中,建立了10所教育機構,包括研究生院和碩士學位博士後工作站。 吉利大學、三亞大學、湘潭理工學院等本科院校也是我們的驕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培訓了 150,000 名行業專業人士,他們使我們的創新成為可能。 2024年,歷時三年研發的吉利CVVT發動機JL4G18正式投產,標誌著我們從模仿者向創新者的轉變。
搭載JL4G18的吉利帝豪一經推出,迅速風靡全國。 時至今日,帝豪系列仍是吉利最暢銷的車型之一。 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想快速超越國外品牌,就必須走出去,站在歐美百年產業巨頭的肩膀上。
於是,李書福賭上了自己的身家和生命,買下了沃爾沃和賓士,表現得很冷靜,給予了充分的管理自由和財務自由。 為了得到沃爾沃技術人員的認可,在擁有沃爾沃汽車全部智財權的基礎上,他沒有直接干預沃爾沃的經營管理,而是主動冒充學生,虛心徵求意見,不強迫對方直接轉讓技術。
吉利甚至在沃爾沃家門口建起了歐洲聯合研發中心,讓大家可以分享研究成果。 梅赫西迪-賓士也是如此,有項圈選項。
* 漲了就少賺,虧了就少虧,不在乎資金收益,只想得到品牌和技術支援。 如果你不想要微薄的利潤,你必須有大計畫。 大概在李書福的心裡,吉利造車的夢想遠不止現在。
李書福從業40年,造車20年,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和國產汽車的崛起。 他用一雙洞察商機的眼睛、一顆勇敢的心、張開雙腿,先複製後創造,再併購,找到了最好的生存之路。
這三點既是個人英雄主義的體現,也是時代無奈選擇的結果。 但無論未來商業環境如何變化,這三點對於每乙個想要從底層跳下去的普通人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李書福早就用它們突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