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伊朗國防部副部長法拉希宣布,伊朗已確認購買多架俄羅斯戰鬥機,包括蘇-35等型號。 儘管這一訊息涉及俄羅斯和伊朗之間的軍事合作,但一些俄羅斯人正試圖將中國拉入這個話題。 作為回應,俄羅斯軍事專家普多·普里戈拉(Pudo Prigola)在評論員的文章中認為,伊朗購買蘇-35戰鬥機是俄羅斯向中國“備用解決方案”邁出的一步。 但就目前而言,這筆交易只是俄羅斯和伊朗基於各自軍事需要的合作,與中國關係不大。 雖然俄羅斯和伊朗可能會通過這種軍事合作來加強關係,並可能在未來建立軍事聯盟,但試圖拉攏一貫奉行不結盟外交政策的中國有些不現實。 從軍事角度來看,伊朗購買蘇-35戰鬥機主要是為了加強空戰能力,更換老化的F-14戰鬥機。 儘管伊朗在無人機發展方面取得了成就,但在戰鬥機領域仍然缺乏,而蘇-35戰鬥機雖然不是俄羅斯最先進的型號,但在伊朗現役戰鬥機中處於領先地位。 因此,購買蘇-35可以填補伊朗空戰的空白,提高其防禦和威懾能力。 此外,該交易還存在一定的地緣政治考慮。 一方面,伊朗希望加強與俄羅斯的關係,俄羅斯現在急需武器出口來緩解壓力另一方面,購買Su-35也是向以色列發出的強烈訊號,以示威懾。 作為彼此“死敵”的中東國家,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緊張對峙仍在繼續。 目前,伊朗目前的戰鬥機大多使用已經服役了幾十年的舊裝置,如果能夠安裝效能優異的蘇-35戰鬥機,將大大增強伊朗空軍的作戰能力,對意圖侵犯伊朗領土或軍事設施的國家構成更大的威懾力。 比如以色列。
但是,將中國拉入所謂的“中俄伊聯盟”的想法在現實中是不現實的。 這種中俄伊結盟的思路,可以追溯到2024年美國地緣政治大師布熱津斯基提出的“中俄伊三角”理論,他認為中俄伊聯盟將對美國的影響力產生巨大影響。 不過,已經是2024年了,如果俄羅斯仍有一些政治精英將這一理論視為理所當然,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會陷入所謂“結盟心態”的困境。 事實上,俄羅斯和伊朗似乎對“中俄伊聯盟”有強烈需求,而中國卻沒有這樣的需求,這種平衡嚴重失衡。 對中國來說,所謂的“聯盟”是不必要的。 從經濟角度來看,除了能源、礦產和糧食等少數產品外,俄羅斯和伊朗對中國的貢獻有限。 目前,中國與俄羅斯和伊朗不結盟,仍然可以從他們那裡購買石油和天然氣,如果這樣做,我們不會從他們那裡得到比現在更多的。 俄羅斯和伊朗最多進一步向中國開放市場,但這兩個國家的市場規模不是很大。 從軍事角度看,以中國目前的軍事實力,完全有能力靠自己解決周邊地區的安全問題。 而如果所謂的“中俄伊同盟”真的形成,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承擔不必要的“共同防禦”義務,這將增加我們的負擔。 考慮到俄羅斯和伊朗現在都處於西方的制裁和封鎖之下,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與他們結盟,就等於幫助他們分擔了部分地緣政治壓力。 但是,我們實際上已經吸引了亞太地區的大部分壓力,沒有必要幫助俄羅斯和伊朗分擔壓力。
綜上所述,儘管俄羅斯和伊朗可能希望通過軍事合作加強關係,甚至結成軍事同盟,但將中國拉入所謂的“中俄伊同盟”的想法實際上是不現實的。 伊朗購買蘇-35戰鬥機的地緣政治意義也僅限於加強與俄羅斯的關係和對以色列的強硬態度。 中國目前的軍事實力完全有能力靠一己之力解決鄰國的安全問題,與其他國家結盟只會加重負擔。 儘管俄羅斯和伊朗對“中俄伊聯盟”有強烈要求,但中國沒有這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