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探索“仁、義、禮、智、信”的現代化和國際表達,楊朝明——
開啟儒家思想的大門
記者 趙琳 孟毅.
11月26日下午,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叢書《倪山圖書館》新書發布儀式在曲阜舉行,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楊朝明應邀為新書揭牌。
十年前的同一天,孔子學院總書記訪問曲阜,在孔子學院,總書記拿起桌上的《孔子家言通論》和《論語解讀》,饒有興致地讀了起來,“我想仔細看看這兩本書。 這兩本書都是由時任孔子學院院長的楊朝明主編的。 從那天起,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齒輪”開始加速轉動,因編書而“走紅”的楊超明也開始在新的十年裡書寫“兩創”的新作。
孔子學院《蛻變》。
11月17日,當記者來到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時,身著古裝的美國友人山姆正在地上撫摸鋼琴。 在教官的悉心指導下,山姆雖然動作生鏽,但濃濃的“中國風”還是通過眼前正在直播的手機“吹”進了千家萬戶。 本次延伸製作的系列短片也將在海外社交**上發布,為外國友人了解中國文化開啟了一扇窗。
作為儒學專門研究的機構,過去的孔子學院總是“閉門造車”學習、寫書,總覺得與普通人的生活是割裂的。
**總書記關於文化“兩個創造”的重要論述,讓我們認識到,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缺少的不是“高”的理論研究,而是能夠滿足新生代群體喜好、傳播力更強的文化創新產品。 談及孔子學院褪色的“迂腐精神”,楊朝明深有感觸,“傳統文化只有融入生活、融入時代,才能充滿生機。 ”
在楊朝明的帶領下,孔子學院開始一手抓住學術“高峰”,一手抓實踐“落地”。
從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的高標準建設,創新性地將18000平方公尺的空間劃分為古禮、拓印等10餘個文化體驗區講地道的方言,講好身邊的故事,走進農村社群,建立“儒家講堂”;再開通社交**和直播平台賬號,讓傳統文化的傳播充滿青春......從“閉門造車”到“開門弘揚儒學”,他撥通了時代的脈搏,成為文化研究機構,完成了自己的“蛻變”。
向世界發出中國的聲音
在當今世界,不穩定因素眾多,孔子的智慧可以幫助世界減少衝突。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主席、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傑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表示,世界需要乙個平等交流和相互學習的平台。 已舉辦九屆的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就是這樣乙個平台。
作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深度參與者,楊朝明一直將論壇的舉辦視為儒家文化走出國門的難得機遇,“前幾屆論壇更像是一場專業的學術盛會,而在前兩屆論壇中,論壇逐漸演變成乙個綜合性的人文論壇, 並試圖為普遍的國際社會問題提供尼山智慧和尼山解決方案。 ”
楊朝明直言不諱地說,與中國人對外國的了解相比,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更加有限。 而這也更加堅定了他講好、傳播好中國故事的緊迫感。
楊朝明在與一位阿拉伯學者的交流中得知,他們讀到的《論語》是從英文版翻譯過來的。 在楊超明看來,古代文字向現代文字的轉化存在著意義的喪失,現在還要經過漢改英、英譯阿拉伯的“兩道坎”,核心內涵很可能被誤解或丟失。
他主動與奧地利維也納孔子學院開展深度合作,雙方共同推出了多語種版《孔子說這話》,開展了多部經典著作的翻譯工作,減少語言翻譯造成的翻譯錯誤。 特別是以儒家為首的“翻譯中國”工程,現已搭上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特快列車,為世界理解儒家思想、為中國對外解釋儒家思想提供了跨文化的哲學術語詮釋,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這種節目很受年輕人歡迎。”
孔子杏壇開啟,四方齊聚一堂。 杜松下講課的這一幕,在**廣播電視台的大型文化節目《經典中的中國》(《論語》)中得到了生動的再現。
貫穿《論語》的“仁”思想在孔子和**之間的故事中最容易戲劇化。 再加上巧妙的穿越設計,拉近了當代人與古人的距離,瞬間起雞皮疙瘩,文化自豪感來了!談及受邀參加《中國名錄》錄製、演繹《論語》內涵的經歷,楊超明表示,他很驚喜,也很高興能參加更多這樣的文化節目,因為“這種節目很受年輕人歡迎!”
楊超明認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受文化的物件和傳播文化的主體應該是青少年。 要讓年輕一代主動接過文化傳承的“接力棒”,首先要讓他們真正喜歡自己的文化。
年輕人愛追綜藝,楊朝明願意成為“綜藝”,頻頻在《詩稿發布會》和《開始了》中“跨舞台”;年幼的孩子喜歡文化創意,於是他邀請行業專家和設計專家一起思考如何將“仁、義、禮、智、信”融入文創產品中但是小娃娃必須從教科書中抓出來。 因此,楊朝明再忙,都會把中小學傳統文化教材編纂習作為重中之重,考慮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如何為人服務,讓孩子們可以毫無負擔地學習和實踐祖先留下的“寶藏”,《儒家文化普及讀物》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要建立文化自信,首先要有文化自知。 在楊超明看來,只有順應時代脈絡,呼應青年的喜好,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才能在“知”“喜”後,科學地指導實踐,主動傳承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