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危難之際,“國興衰是丈夫的責任”這句諺語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抗日團體中,出現了一股獨特的力量,那就是以老年人為主體的“老子軍”。
抗日戰爭的先驅。
“老子軍”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其成員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 創始人之一,清末的張毅,曾擔任**政府秘書長和教育部長,但由於袁世凱試圖恢復帝國制度而辭職並返回家鄉。 另一位創始人李根根是北洋代總理,也是雲南江武堂的創始人。 “七·七”事件爆發後,兩位志存高遠的人出國,決定組建“老子軍”。
發起倡議。
“老子軍”發起倡議,強調老年人視死亡為家,為國犧牲生命是本分。 該倡議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廣泛傳播,得到了許多響應,包括98歲的復旦大學創始人馬向波。 組建後,馬相波當選為“老子軍”總司令,張毅任副軍長,李根根任參謀長。
使命與標準。
“老子軍”的主要任務是發射雷管,與敵人同死;敵人的重工業和軍械的破壞必須與之一起殺死;執行乙個沒有力量就殺人的任務;制裁傷害人民的地方暴君、劣紳和叛徒。 年齡是主要標準,60歲以上為正規軍人,50至59歲為預備役部隊,50至54歲為預備役部隊。
這個國家是無與倫比的。 然而,“老子軍”即將投入戰場,卻被蔣介石出面阻止。 蔣介石認為,戰爭應該由年輕人來承擔,老年人應該在後方發揮更大的作用。 蔣介石以“軍組織重要,軍名不能輕易使用”為由,停止了“老子軍”的組建。 不過,張毅和李根根並沒有輕易放棄,立即成立了“反敵支援協會”,繼續為國家服務。
抗戰支援。 “反敵支援協會”在淞滬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組織了多支救護隊救治傷病員5萬餘人次。 淞滬之戰後,張毅回到蘇州,堅守危險區域,不肯逃跑。 他堅信:“有些貪生怕死的人,家鄉被占領,想逃,我最反對逃!如果蘇州將來被敵人占領,我將與蘇州同生共死!”
堅守民族完整。
蘇州淪陷後,日軍想請張毅統攬全域性,遭到嚴厲拒絕。 張毅剃光了頭髮,出家了,從來不為日本人做過什麼。 這就是中國人的民族氣,有了這個民族氣,中國永不消亡!
結語。 老子軍雖然“沒有親自上前線,卻在後方為國獻命,體現了老人無畏的意志”。 這群當年的英雄,以堅韌不拔的擔當,譜寫了抗戰傳奇。 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活在中華大地上,激勵著子孫後代為國獻出生命,繼續傳承“國興衰是丈夫的責任”的親國情懷。
“老子軍”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令人欽佩的團體,他們的堅韌和無畏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光芒。 本文詳細介紹了“老子軍”的成立、倡議和任務,以及在蔣介石的阻撓下轉變為“反敵支援協會”的情況。 在講述這一歷史時期的故事時,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團結和在民族危難時刻為國獻出生命的決心。
首先,文章強調了“老子軍”這個獨特組織的成員:它由所有60歲以上的老年人組成。 這在當時是乙個奇蹟,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在為國家的安全做出貢獻。 這種跨越年齡界限的團結和奉獻精神令人深感欽佩。
其次,文章生動地描述了“老子軍”創始人張毅和李根根的背景和經歷,突出了這兩個有遠大理想的人的愛國情懷。 張毅曾經身居要職,但在袁世凱試圖恢復帝制的那一刻,他毅然辭職,回到了家鄉,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國家前途的關心。 李根根也是北洋代丞相,但因腐敗而毅然辭職。 這兩個人的命運反映了當時國家的政治動盪,也表達了他們對國家未來的擔憂。
“老子軍”倡議的發起,在全國引起廣泛關注和反響。 面對國家危機,這群老年人挺身而出,數萬人報名參加,其中包括當時98歲的復旦大學創始人馬向波。 這充分表明了當時社會上盛行的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戰爭的支援。
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時任國家領導人蔣介石的封鎖,“老子軍”最終未能進入實際戰場。 蔣介石的觀點是,年輕人應該承擔起走在前線的責任,而老年人應該在後方發揮更大的作用。 這個決定雖然有其道理,但不禁讓人感嘆,在國家危難時期,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自己應有的責任。
最終,“老子軍”改制為“反敵支援協會”,在淞滬戰役中組織了多支救護隊,救治了大批傷病員。 這一行動再次印證了這群老人為國付出的愛國精神和決心。 張毅對蘇州的堅持,即使面對危險也不肯逃跑,彰顯了中國人的民族氣。
總的來說,本文通過“老子軍”的故事,展現了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各個年齡段人民的團結奮鬥精神和無畏犧牲精神,這是乙個感人的歷史故事。 我們要珍惜這段歷史,緬懷那些為國流血犧牲的英雄,同時,也要時刻保持警惕,珍惜和平,維護民族安寧。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資訊為**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或影射任何真實的國家、政治制度、組織、種族或個人。 以上內容並不意味著本文作者認同文章中的法律、規則、觀點、行為,並對相關資訊的真實性負責。 本文作者不對因上述或相關問題引起的任何問題負責,也不承擔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法律責任。
如果文章內容涉及作品內容、版權**、侵權、謠言或其他問題,請聯絡我們刪除。 最後,如果你對本次活動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