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至8日,由人民日報科技(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山東傳媒職業學院聯合主辦,高校、行業協會、相關企業聯合創辦的全國金融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理事會暨第一屆理事會,人民網、人民網、人民網、人民網、人民網、人民網、人民網由人民日報教育頻道、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呼和浩特職業學院承辦的培訓班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舉行。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龔曉勇接受了中國教育專訪,闡述了他對重慶與內蒙古職業教育交流合作等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看法和思考。
中國教育**:在推動產教融合方面有哪些成功案例或經驗可以分享?
龔曉勇:我們在產教融合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通過產教融合實現科技創新。 一方面,我們充分發揮學校高層次人才在科技創新、產教融合方面的積極性,學校共有教授150餘人,博士150餘人,這些都是產教融合、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近年來,學校出台了相關政策和制度,包括科研專案資助包制度、成果轉化轉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促進了學校科技創新人才積極性的提公升。另一方面,學校特別注重科研平台建設,與企業、產業共建了大資料協同創新中心、智慧型網聯協同創新中心等協同創新中心,每年為企業培養大批員工。 同時為企業承擔研發任務,每年研發支出約3000萬元。 通過科技改造,為企業帶來了近3億元的收入,這些努力為產教融合和科技創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撐。
中國教育**:高校在推進產教融合方面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龔曉勇:難點在於讓企業在學校中起到支撐作用,讓學校對企業做出貢獻。 我們非常重視學校的主動性,學校主動為行業和企業服務,讓企業有獲得感,這就是產教融合的活力,校企合作,學校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如國家級培訓基地、ICT人才培訓中心等專案,為企業培養了一大批員工和技術人員。此外,學校還十分重視服務園區,出台了多項政策,包括“百名醫生入園”、“園校互動”、“一院一園”的校企合作模式。 通過教師和科研人員走進一線、走進園區,真正為企業解決具體問題,讓企業感受到職業院校有能力服務技術研發,從而增加職業院校的認可度。
中國教育**:學校教職員工100餘名博士主要在**?
龔曉勇:博士學位主要有幾個方面,一部分是從高校應屆博士畢業生中招聘的,另一部分是直接從行業和企業引進的,還有一些是學校自己培養的。 為激發博士在科技創新和產教融合中的作用,從2024年開始,學校制定了“一院一園”體制機制建設,選任二級學院院長擔任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或科技委員。 學校的教師通過專案在園區內企業從事科技研發和技術研發服務,將企業遇到的具體問題與專案和任務一起解決到實踐中,不僅促進了學校博士水平的提高, 同時也得到了業界和企業對學校的高度評價。
中國教育**:重慶、內蒙古等地職業院校如何加強交流和習,促進共同發展?
龔曉勇:職業教育是一所學校,無論是內蒙古的一所學校,還是重慶的一所學校,在職業教育方面都有比較鮮明的做法,內蒙古的經濟發展也比較快,這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我校在產教融合、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領域做了較為深入的工作,在初試中有所作為,讓我們相互交流、學習習。 在教育教學改革、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培訓、課堂教學等方面,雙方有很多合作點可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