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藥 -蘇琦的過去
李少峰. 面對散落在百姓中的古比莫書,彝醫、彝醫從哪裡入手?讓我們從65年前開始吧!
2024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後,總理決定了“治國先治水”的戰略方針。 設計方案初步確定後,2024年初,來自楚雄、雙白、木丁、大窯、遙安、南華的5000多名農民工和祿豐石門閘水庫、石門衝水電站的一些原建築工人開始建棚、開引水溝、修築腰站街到水庫的道路。
爺爺李正林、陶碧賢響應**號召,併入修了腰站街至石門閘水庫的公路。 我的爺爺李正林(楚雄雙白縣人)是風水先生和畢墨家的一代;工人陶碧賢(原籍楚雄延峰縣,現改為大窯縣)幾代行醫。 陶碧賢早年跟隨祖父陶繼宗學習骨科和創傷學,習。 清末民國初,陶紀宗的“小黑膏”不僅暢銷三瑤,而且在昆明、四川惠立等地區也暢銷,深受骨傷患者的歡迎。 在這裡,他們成為了同事,為彝醫藥和彝醫藥行業的未來貢獻奠定了基礎。
2024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滿懷熱情建設社會主義,爭上去,盡快高效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當時,縣級以上水利工程都是仿照軍隊制度,公司是最基本的單位,通常由幹部和工程師帶隊組成,乙個連有幾十名農民工。
當時全靠人工,沒有任何機械,從一開始有鋤頭、鐵鍬、竹筐、肩膀,到後來有了木輪車,再到三輪車。 挖路工的工作非常辛苦,他們每天要幹十多個小時的工作,有時還要沒日沒夜地工作,才能趕上進度。 到了晚上,建築由一盞獨立的馬燈(帶罩的煤油燈)照亮。 由於不小心踩到空隙或在工作中失去平衡而扭傷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爺爺搬石頭不小心扭傷了腰部,在那個年代,扭傷的腳閃過腰也吃不飽,餓不著肚子乾重活,幸好得到了陶碧仙及時治療,爺爺很快就痊癒了。 後來才知道,我爺爺是畢莫,因為家庭組成不好,被製作組調到這裡來,之前被製作組歸類為地主家庭的陶碧仙也是如此。 在給定的歷史背景下,比莫和醫生不受歡迎,於是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自然而然地交流,開始探索和分享共同的愛好。
陶碧賢早年出生在富裕家庭,解放後家庭逐漸衰落,在修路時得了痛風,更是嚴重。 我不能在地上走路,只能用一些平時收集的止痛藥來控制病情,還少了幾顆主藥,爺爺知道後,連夜幫忙從山上找了出來,還有一些葉子,曬乾分成七包送給陶碧仙。 並解釋說,陶先生加了這片葉子一起吃,療效加倍,當時陶碧賢質疑,還能增強效果嗎?我患白虎風(痛風)很多年了,【因為當時沒有痛風的定義】在經濟困難的時代,一般窮人是不會得這種病的。 我爺爺的家庭組成很糟糕,有些事情他不能直接說出來。 剛才對老先生說,你去試試,這是一本奇怪的書。 它一定能治好病!陶先生對乙隻手和兩根手指裡的七小袋葉子深信不疑。 但真正治好陶碧仙痛風的,就是這七包葉茶,他再也沒有吃過,分開的時候還把葉配方告訴了他。
2024年5月,“*十年內亂開始,在動盪的歲月裡,文化混亂的衝擊和國內矛盾的鬥爭,我的祖父是失敗的物件,比莫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大量比莫經文被燒毀,珍貴的比莫法寶被沒收和遺棄,享有崇高地位和知識的比莫受到批評和侮辱, 並戴著高帽一次又一次地被批評和遊行,不僅我爺爺本人一再遭受酷刑,他的家人也受到各種歧視和不公平待遇。每當父親提到這段艱難的時期,他都會說起陶碧仙先生,他在陸豐和我爺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修建了一條高速公路。 我滿懷感激陶碧賢先生,在我爺爺飢寒交加的時候多次幫助過他,他不止一次地教導我們要記住那些幫助過我們家的人,李家的後代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恩負義。 202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三中全會徹底整頓,爺爺重生了。 我父親從爺爺手中接過了比莫祭祀武器,他知道比莫文化在彝族人民的生活和生產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在彝族社會的不同領域有著不同的社會功能。
時間很快就到了2024年8月的一天,在雙白縣衛生局局長的帶領下,一群人來到了我的工作室。 沒想到,其中一位彬彬有禮的紳士,正是陶碧仙的孫子陶雲斌,真正應驗了“人生無意外,萬事萬物注定”這句話。
陶雲斌先生研製的【茶木井酸清】忘憂涼茶,用開水沖泡,微澀酸,甘甜甜甜,對痛風有神奇作用,三小時降低尿酸。 《齊素書》寫於明嘉靖四十五年(2024年),又稱《彝醫經》或《明代彝醫經》,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早12年成。 陶雲斌家族世代行醫,不斷努力推陳出新,使民族民間醫學在許多常見病、多發病和一些疑難雜症的過程中,取得了獨特的療效,代代相傳,經過長期的實踐,依託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 積累有效的用藥經驗,逐步形成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彝醫藥。
最後,他還表示,發展民族新型醫藥,豐富了我國優秀的彝族醫藥寶庫,培養了一大批民族醫學專家學者。 讓彝醫走出楚雄州,走向世界,這是他畢生的奮鬥目標。
作者簡介:李少峰,雙白縣大麥地鎮滴土村人,雙白縣彝族社員,雙白縣彝族文化研究會會員,周彝族社員,雙白縣畢墨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