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娃萌寵快樂創作季
孫子是外人,孫子是自己的家人“,對於很多老人來說,孫子比孫子更親近,所以孫子應該是爺爺奶奶搶過來的。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爺爺奶奶只是來欣賞”,“爸爸回家後只在乎躺在沙發上”,育兒的責任交給了奶奶,這也是越來越多奶奶加入“帶寶寶主力軍”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聞網曾經做過一項調查,比例最高的是帶娃的奶奶,高達43歲9%,帶娃的奶奶低至14歲7%,只有27位母親選擇自帶寶寶5%。
在紀錄片《奶奶》中,奶奶悠悠無奈地說,女兒生孩子前,婆婆告訴她,“姐姐,這個女孩出生了,你一定要來!結果,她來了之後,就不能離開了。
而格格奶奶提到自己的侄女,看到她照顧女兒的孩子,侄女高興地說:“我解放了,以後不用照顧兒子的孩子了!”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奶奶來帶孩子?
一方面因為爺爺奶奶的缺席,另一方面因為女兒的選擇,她們更傾向於讓媽媽帶孩子,避免與婆婆發生衝突。
姥姥抱著孩子,看似避免了婆媳之間的矛盾,母親更疼女兒,更用心地照顧孩子,但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
就算閨蜜倩倩懷孕生了孩子,後來她也能順利重返職場,事業更上一層樓,多虧了媽媽對她的幫助。
從兒子出生到6歲,這6年來,母親一直陪伴在她身邊,兒子和奶奶的感情很深,甚至比自己的母親還要深厚。 然而,孩子上小學後,他的母親吵著要回老家,再也沒有回來。
倩倩詫異,明明我們相處得很好,孩子長大了,就在她快要享受幸福的時候,媽媽卻要走了經過仔細的詢問,她覺得自己虧欠了老人。
老人抱著寶寶出去玩,追別人的時候,寶寶不小心摔倒了,疼得哭了,女兒訓斥媽媽,讓她以後牽著孩子的手走路,可是孩子調皮活潑,**願意配合!她陷入了兩難境地。
如果女兒和女婿不願意這樣做,一旦孩子犯了錯誤,被批評的總是老人,女婿總是喜歡說,“如果你不能好好照顧孩子,我就讓我媽媽帶走!老人也只能因為女兒的親情而一次又一次地忍著,晚上偷偷躲在房間裡擦眼淚。
終於,等孩子長大了,有了自理的能力,她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可以放心地回到家鄉了。
倩倩以為母親在她身邊過得很開心,沒想到老人吃了那麼多委屈,她後悔了。 如果她再來一次,她絕不會選擇讓媽媽照顧孩子,她還提到了奶奶帶娃的4個弊端,讓人深思。
1.鮑媽媽和奶奶的關係缺乏邊界感
如果是帶娃的婆婆,兒媳婦在考慮到丈夫的感受時,會禮貌地對待婆婆,但面對自己的母親,就不一樣了。
因為是母女倆,感情很深,說話會比較肆無忌憚,女兒會覺得自己還是和婚前一樣,媽媽需要無條件寵溺我,哪怕是無理要求,媽媽也要盡力而為。
如果母親做錯了什麼,她會承受女兒的憤怒和責罵,但女兒不會像安慰婆婆一樣安慰自己的母親,而是會無視母親的感受。
孩子由母親帶走,家務也由母親完成,女兒和女婿一樣,她是掌櫃,撫養孩子是母親的責任,老人就像乙個免費的保姆。
包馬和奶奶的關係,如果沒有邊界,只知道怎麼稱呼老人,這種關係,對於老人來說,多一天就是犯罪,一點幸福感都沒有。
2.奶奶帶寶寶比較麻煩
孩子精力充沛,尤其是調皮的孩子,更容易受傷,奶奶抱著寶寶,非常緊張,生怕孩子撞到,一旦孩子生病了,奶奶就得陪寶寶熬夜。
對於奶奶來說,給女兒生娃並不容易,但也有艱辛,不說辛苦,還要更加辛苦,做好工作,沒人表揚,但每當出現問題時,不僅要忍受女兒和女婿的指責,還要忍受爺爺奶奶的不滿。
3.奶奶付出很多,很難得到女婿的尊重
對於老人來說,再辛苦勞作,也比不上種地,再累也不肯抱怨,但是在女兒家的生活中,老人卻在戰戰兢兢。
畢竟女婿和他沒有血緣關係,老爺子也不想讓女兒難堪,所以就忍著就好了,可是在同一屋簷下,怎麼可能沒有矛盾呢?
女婿可能對奶奶懷有敵意,認為她搶走了奶奶與孩子相處的機會,剝奪了奶奶想要兒孫膝膝的幸福。
不僅如此,當奶奶來接孩子的時候,女婿會更加懶得安心,反正不是自己的親生媽媽,他不用擔心老人累了,他不會牽手,也不會尊重老人,反而會因為老人沒有把孩子抱好而生氣。
在紀錄片《奶奶》中,格格奶奶提到女婿時,一臉孤僻,她給女兒帶娃已經很久了,女婿卻從來不叫自己“媽媽”,她自嘲自己是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讓人心酸。
4.奶奶沒有歸屬感,犧牲了自己的事業或個人追求
姥姥獨自一人來到大城市,給女兒帶了乙個娃,不僅寂寞,而且沒有歸屬感,生活變成了兩分一線,就算孩子上了小學,也只是多了乙個跑的地方,生活單調乏味。
在紀錄片《奶奶》中,帥胡的奶奶愛唱歌,但為了給女兒帶娃,她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小生意。
雲韻的奶奶當過演員,退休後依舊能過著戲劇癮的生活,女兒出遊或與朋友聚會,生活愜意,自從孩子出生後,她給女兒帶了個孩子,閒暇之餘,只能圍著爐子和孩子轉圈。
她想念已故的母親,想趁著清明節回老家,回到家鄉後,見到失散多年的親朋好友,兩人聊得很開心。
回到鄭州後,她的心情很舒服,不再像以前那樣委屈,彷彿變了乙個人。 後來,她和朋友一起去了劇院,即使女兒跪在地上,老人們也無法擺脫命運,為了孩子,為了女兒,再難過也要忍著。
老人們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或愛好,心甘情願地給女兒生孩子,但她們始終不習慣大城市的生活,沒有自己的時間去培養或延續自己的愛好,這對他們來說是最難以忍受的事情。
其實,老人沒有義務帶走孩子,但老人願意在雪地裡送炭來幫忙帶孩子,這就是愛。
老人為帶孩子所做的犧牲,應該被年輕人看到,真正為女兒帶孩子的人,應該善待。
作為孩子,我們應該多一些對老人的包容和理解,在工作之餘,我們應該勇敢地承擔起養育子女的責任,讓老人有閒暇放鬆,有時間培養自己的興趣,結交更多同齡人的朋友,讓老人在這個城市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少一些孤獨。
對往期的精彩回顧:
為什麼奶奶漸漸成為帶娃的“主力軍”?奶奶在幹什麼?其背後的原因發人深省。
事實證明,長大後能“親親媽媽”的孩子,大多是做對了這4件事的媽媽。
“帶娃新風”興起,老人不累,孩子感恩,婆媳幸福,家庭和睦。
一種“新型怪癖”正在二胎家庭中蔓延,這與父權偏好無關,而是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奶奶和奶奶,誰離孩子最近?科學的排名值得家長和老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