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一次看到《安樂傳》這個名字時,我並沒有猜到這部劇有多好看。 在**《安樂傳》之前,被棄權的《九義人》和《親愛的天湖主》兩部劇選擇了《安樂傳》,本來是帶著“試一試”的意境。
我對現在的年輕一代演員不是很熟悉,我知道迪麗熱巴這個名字,通過這個系列,也算是演員和名字的匹配。 從個人角度來看,我覺得迪麗熱巴還是比較適合扮演任安樂,那種俏皮又棘手的......一點點的作用被迪麗熱巴演繹得非常好。 而在恢復了狄子淵的身份之後,那種厚重感就不是狄麗熱巴表演的優勢了。
應該是因為主角之間的關係,我對《安樂傳》的評價分為兩部分。 在女主飾演任安樂的劇情中,不僅故事不落俗套,節奏也十分緊湊,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似乎都在劇中各佔其是,沒有浪費的場面;《皇帝的復仇》故事完成後,主角從“任安樂”改成了“狄子淵”,感覺劇情開始套路,節奏開始拖沓。
所以,在**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這個系列在皇帝復仇後戛然而止,至少會在這裡“徘徊三天”。 所以,我不明白為什麼我應該在乙個好主意和乙個故事的後半部分新增那些“在許多劇集中看到”的內容
比如原版的任安樂,是一副一心自如、樂於報仇的形象,她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報仇,但當她的好朋友羅明熙“觸犯了大景帝的詔令”時,卻阻止了太子韓燁為王妃報仇,這顯然是“雙重標準”, 並且也從根本上展現了狄子淵和任安樂的區別,從狄子淵的角度降低了任安樂的道德標準。
再比如,安寧公主是不是要戰死才能完成精神的昇華呢?大家都知道韓燁跳崖是不會死的,那為什麼要安排這種早就定下的“懸念”呢?如果北秦軍能夠繞過前線攔截狄子淵的援軍,那麼前線的城池又有什麼價值呢?這樣的橋段很有模板化,似乎也看不起觀眾的智商。 如果說有“不好的結局”,那麼《安樂傳》的“尾巴”就有點太長了。
從配角來看,《安樂傳》中的人物還不錯,從太后、大靖帝、琳琅,到承恩帝、漠北、文朔,......等到劇情結束,才出現“崩盤”。 說起狄承恩,我覺得李淑婷飾演的角色太像《葫蘆寶貝》中真人版的蛇精了,如果不變型,可以直接演《狄承恩妝》中的蛇女,不能太完美!
《安樂傳》開頭巨集大,結局簡單......最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帝盛不能在故事一開始就把一切都告訴君主是為了長輩嗎?就算她發誓不進京城,請人帶個口信也沒關係,為什麼非要等到她犯了大錯才出來交代真相呢?
《樂傳》有缺陷,但絕對可以看,尤其是在《為皇帝家族報仇》故事結束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