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也是J系列戰鬥機,我國已經確定可以先消滅殲-8,而且手頭還會有240架殲-7,為什麼我國要反其道而行之?
我們來看看被譽為“空中美人”的殲-8戰機,它於2024年首飛成功,曾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但如今正逐漸被殲-10、殲-11取代。
2024年,殲-8的設計理念一經問世就得到了高層的認可。 瀋陽機場採用最新技術生產殲-8,整個殲-8使用了11,400多個零件和1,200多個標準零件。
完成的J-8可以達到2速度為 2 馬赫。 彈藥方面,可裝載23公釐雙管加農炮,並額外配備7個外部掛載點,可裝載霹靂系列防空飛彈。
在外觀上,殲-8大致繼承了殲-7的設計,殲-8配備了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7B渦輪噴氣發動機,以保證殲-8的動力,內部還設定了雷達測距儀,但這款測距儀僅限於白天。
它的作用首先是防止敵人超過炮彈的打擊範圍,其次是協助糾正。 而且,它的型號是幼苗8號,只能簡單提前計算,具體大小無法跟蹤和修正。
J-8的總長度為1925公尺,翼展934公尺,高541公尺,射程1900公里。 通過這些資料不難看出,早期的殲-8只是乙個偏向高溫、高速的普通殲滅者。
殲-8採用GCR模式,即地面制導劫持系統,通過地面上複雜的作業系統,轉化為對天空中簡單飛機的指揮和控制。
雖然這個系統使製造飛機變得更加容易,但它也有效率低下的缺點。 儘管如此,以70年代左右中國的技術,殲-8已經是非常先進的戰鬥機,但與世界還是有很大不同。
殲-8的開發過程並不容易。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乙個小插曲,因為殲-8的負責人在特殊時期調離了崗位,導致整體開發進度放慢了。
在具體的試飛中,殲-8在克服了諸多問題後,正式進行了首飛。
殲-8現在可能跟不上時代,那麼所謂的殲-7又是什麼呢?
許多人會將 J-7 與 J-7 混淆,而實際上它們是兩架獨立且完全不同的戰鬥機。
殲-7,綽號“飛豹”,北約代號Bihaunder,是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自主研製的。 20世紀70年代,我國主力轟-5、轟-6在突防和生存方面較弱,難以完成相關任務,因此具有超高效能和突防能力的戰鬥機和轟炸機應運而生。
戰鬥轟炸機的研製也因民生問題而一度停工,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恢復。
2024年,殲-7作為雙引擎串聯雙座超音速戰鬥轟炸機正式成功測試。 殲-7在布局上採用了最常規的布局,兩側都有進氣口,後部略微單尾垂,承受著溢位,可以扭曲。
這樣,殲-7可以在所有飛行速度下保持穩定,並能夠更好地執行。 整個戰鬥機機長2232公尺,翼展1280公尺,最大起飛重量28475 kg。
在**方面,殲-7可以裝載GSH 23L加農炮,並有9個飛彈掛載點,可以攜帶許多空對地和空對海飛彈,而殲-7使用的兩台渦扇9渦扇發動機可以達到每單位54推力29 kN。
這兩架由英國勞斯萊斯公司授權生產,直到本世紀才使用,這也是殲-7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同時,殲-7還配備了232 H多用途脈衝都卜勒雷達,可以在空中75公里處探測,在海洋中探測175公里,大大增強了其空中和海上打擊能力。
殲-7在很多方面都開創了中國的先河,填補了中國在整機數位化設計、整機電子樣機協調預組裝、國產VPM管理系統等方面的空白,這是殲轟7甚至殲8無法比擬的。
而最新的殲-20仍然難以承受中國空軍的大樑,所以殲-7會繼續堅守崗位,這也是中國要保留240架飛機的原因。
隨著我國的發展,其戰機系列也在不斷完善,那麼目前J系列的發展前景如何呢?
當前,雖然國際總體趨勢處於和平狀態,但區域性衝突仍在繼續,空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有必要擁有自己的先進空軍。
縱觀J系列戰機,從殲-5到現在的殲-20,所採用的技術也在不斷更新迭代,從中不難看出,中國的科技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未來中國還會不斷改進J系列,繼續將這一主系作為新時代的主力軍。
現在有人**,中國未來將成為世界上第一支擁有1500架隱形戰機的部隊,從零掌握戰機到現在的領軍人物,中國只用了很短的時間,背後幾代人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
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應該不斷改進和發展技術,讓其他國家更加害怕中國,防止發生在中國的悲劇再次發生。 我們可以相信,隨著殲-20系列的壯大,中國空軍將進入乙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