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孫廷陽 |北京報道。
2024年,首次公開募股**(IPO)失敗的公司數量和募集資金數額均超過2024年。
據《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了解,從2024年初到2024年12月25日,共有244家企業IPO失敗,擬上市募集資金2301億元。 2024年,IPO失敗211只,融資總額1448億元。
近五年來,企業上市成功率逐漸下降。
在過去五年中,IPO失敗的公司數量有所增加。
2024年、2024年和2024年,IPO失敗數量分別為32、38和156,2024年和2024年均超過200。同期新上市數量變化不大。 過去五年,成功登陸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203家、432家、524家、428家和309家。 如果以成功上市公司數量為分子,以成功上市公司數量與虧損公司數量之和為分母,簡單計算出近五年上市企業的成功率,分別為%和56%。 從資料來看,近五年上市公司成功率逐漸下降,2024年上市公司成功率降至最低。 56%的上市成功率意味著2024年將有1家公司成功上市,基本對應1家公司上市失敗。
2024年,證監會多次表示將嚴格把關“入口”。 2月24日,中國證監會回應全國人大建議,表示將提高審查透明度,不斷提高發行上市的可預見性。 在嚴格把控“入口門檻”的基礎上,構建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審核註冊機制,實施“陽光審計”,進一步贏得市場信任。 5月,證監會相關領導在上市公司協會年會上表示,要推動全面落實一級發行登記制,嚴格控制市場准入,不斷增強制度適應性,引導市場資源向科技創新企業更靠攏, 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11月,證監會在研究推進貫徹落實首屆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時表示,要不斷完善和完善一級發行登記制度全鏈條監管,繼續推進證監會機構發行監管轉型。 交易所和派出機構,鞏固交易所審計職責,加強行使公權力制衡、監督約束,堅決把控資本市場“入口大門”。
計畫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倒閉公司數量增幅最大。 在這244家公司中,擬在深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北交所上市的公司數量分別為120家、85家和39家。 與2024年相比,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數量增加了39家,在深交所和北交所掛牌失敗的公司數量分別增加了4家和減少了2家。
從行業來看,虧損企業數量排名前兩位的行業分別是計算機通訊、軟體和資訊科技,分別為45家和22家。 製藥業和化學原料製造業並列第三,均為19家。 與2024年相比,這四個行業虧損企業數量的變化分別增長了41%、下降了24%、增長了73%、增長了36%。 醫藥製造業的虧損公司數量增幅最大。
在註冊制下,企業上市的步驟是提交上市申請,被交易所受理,交易所查詢審核,審核通過後向證監會註冊,註冊成功後發行**募集資金上市。
在2024年未發行的244家公司中,從上市步驟來看,有的自行撤回發行申請,有的取消審核,未通過交易所審核,包括被中國證監會終止註冊。
在未能通過交易所的公司中,製藥和醫療相關行業最多。 在244家未能上市的公司中,有9家被交易所否決,其中兩家與醫藥醫療有關,分別是浙江泰美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美科技”)和北京諾康達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諾康達”)。
泰美科技和諾康達在交易所審查中停了下來。
太美科技和諾康達的上市步驟已止步於交易所的審核階段。
太美科技主要銷售藥物臨床研究、藥物警戒、醫藥營銷、定製軟體等領域的軟體及服務產品。
太美科技連續4年虧損。 從 2018 年到 2021 年,他們輸了 18億元,39億元,52億元和48億元。 同期,公司全年經營活動現金流為淨流出,2018-2024年累計淨流出近5億元。 2024年,這一局面並未扭轉,業務活動繼續外流17億元。
泰美科技招股書披露,擬投資20億元的4個專案無辦公空間,需斥資7億元購買2個60,000平方公尺的辦公樓。 該交易所詢問該公司“購買寫字樓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是否是對房地產行業的變相投資”。
在太美科技的復盤階段,上交所重點關注公司持續大幅虧損的原因、對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的影響、影響盈利能力的因素變化以及未來銷售增長的可持續性。 上交所認為,報告期內,公司主要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產經營,未充分披露有利於投資者價值判斷和投資決策的重要資訊,不符合相關規定,終止審查。
讓我們看看Noconda的上市之路。 公司是一家集藥物製劑、藥學研究、臨床研究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發服務企業,曾三次未能上市。
諾康達於2024年4月首次申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今年6月,上交所啟動現場監管。 同年7月,公司撤回上市申請。
Noconda也受到了交易所監管機構的警告。 2024年4月,交易所發現諾康達的第二大客戶與其存在關聯關係,該客戶貢獻了諾康達2024年至2024年銷售收入的18%,雙方簽訂的合同構成關聯交易。 公司招股說明書中既未披露關聯方關係,也未披露關聯交易,屬於資訊披露違規行為,違反相關規定。 鑑於公司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檔案,終止發行上市審核程式,相關不利影響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上交所酌情給予監管警告。
第二次,2024年8月,諾康達計畫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機板上市。 中介機構認為,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等標準方面仍有提公升空間。
第三次,即2024年6月,諾康達深創企業板上市申請受理,公司擬募集75億元。
諾康達上科創板時,報告期為2016-2024年,每年淨利潤分別為602萬元、3504萬元、7758萬元。 利潤逐年上公升。 公司上岸創業板時,2024年至2024年淨利潤分別為2561萬元、2250萬元、5922萬元、8414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兩次震盪之間,公司2024年淨利潤為7758萬元,2024年淨利潤為2561萬元,大幅下降67%。
深交所要求諾康達結合客戶變更、合同履約情況,說明撤回申請材料後業績大幅下跌後業績大幅上漲的原因和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利潤調整或虛假履約的情況。
2024年7月20日,深交所對諾康達進行了複審,問題包括兩份宣告的主要區別和原因、前乙份宣告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整改情況、相關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經審議,公司未充分說明業績大幅波動的原因和合理性,以及與部分客戶交易的商業合理性。 深交所認為該公司的申請不符合相關規定,終止了複審。
交流提醒:重點關注藥企推廣活動的合法性和合規性。
諾康達被上海證券交易所給予監管警告,公司首次上市時負責中介機構的律師也被上海證券交易所警告。
對於中介機構,上交所也給出了指導。
2024年7月28日,上交所在審核中提醒中介機構,醫療企業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往往較高,促銷活動的真實性、合規性備受市場關注。 對於醫藥、醫療器械企業的銷售推廣活動,應重點關注各類推廣活動的合法合規。
2019-2024年,醫藥製造業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在製造業上市公司31個行業中最高,在21%-25%之間。
在2024年撤回上市申請的19家上市藥企中,有9家在2024年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了醫藥製造業平均水平。 在上交所催促之前和之後,有四家公司撤回了上市申請。
7月28日,在上交所發布催示的當天,榮盛藥業撤回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申請前一天,即7月27日,兩家公司撤回了申請,即立潔迅撤回了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上市申請,啟輝藥業撤回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申請13天前,即7月14日,漢王藥業撤回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申請。
在這4家企業中,漢王藥業的銷售費用最高,高達2家92億元,高於其他三家公司的總價值。 該公司2024年的營業收入僅為其他三家公司總和的60%。
漢王藥業2024年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為40%,遠超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水平(21%至25%)。 在公司的銷售費用中,市場開發費用佔絕對多數,達到80%以上。 2020-2024年,公司市場開拓費為228億元,242 億和 245億元。
據漢王藥業介紹,公司的產品需求主要取決於醫護人員和患者對相應產品療效和安全性特性的認識,公司需要向醫護人員和患者開展宣傳活動,介紹產品的特點和優勢,加強相關人員對公司產品的認知。 公司聘請推廣服務商協助產品推廣,支付市場開發費用。
漢王藥業75%以上的市場開發費用為推介會費。 2024年、2024年、2024年,公司費用分別為17億元,21 億和 21億元。
漢王藥業表示,本次推介會分為區域推介會和科室推介會。 區域推廣將分為省、市、縣,由區域內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和藥師人員對產品進行推廣講解科室的推廣主要由醫院科室聯動,向醫護人員介紹公司產品的特點,引導他們正確把握產品的用法、適應症和治療流程,從而正確使用公司產品。
據漢王藥業統計,2024年將舉辦2149場區域推介會,平均每場比賽43人,平均費用為022萬元,共2個4億元。 召開部門會議331次,平均每場比賽14人,人均成本為009萬元,共計404萬元。
漢王藥業表示,無論從會議頻次、平均參會人數、平均成本等方面,均在同行業上市或擬上市藥企的合理指標範圍內。
漢王藥業上市嶽康藥業(688658SH)、匯宇藥業(688553SH)相當於同行業企業的推介會。嶽康藥業2024年共召開學術會議5033場,平均83人,費用12人54億元;部門會議共2768次,平均每場34人,費用為1人85億元。 2024年,匯宇藥業共召開1次部門會議、市級會議、區域會議和大型會議3104萬遊戲,共30個860,000人參加。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查到了嶽康藥業招股書的資料,與漢王藥業所稱資料一致。 嶽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於2024年12月登陸上海科創板,2019-2024年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在43%-47%之間。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檢視了匯宇藥業2024年3月發布的第二輪詢盤檔案回覆,與漢王藥業發布的資料一致。 匯宇藥業全年平均每天召開36次會議。 匯宇藥業於2024年12月登陸上海科創板,2019-2024年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在47%-52%之間。
責任編輯:郭繼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