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如果知道做某事的後果很嚴重,絕大多數人是不會去做的。 但總有一小撮人知道危害卻必須去做,就像有些人知道吸毒對身心都是毀滅性的,卻依然想接受。
社會認知往往給這些人分配“天生不好”、“道德低下”、“自律水平低”等評判性評價,而忽略了將他們塑造成這樣的原因。
所謂老百姓沒有先見之明,但近期必有憂慮。 他們知道吸毒的危害很大,但依舊沒有改變,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有心理上的痛苦,比起吸毒造成的傷害,他們不想面對,而這種痛苦通常是心理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虛無。
我們曾經收治過一名吸食依託咪酯的青少年患者,並在不了解危害的情況下接觸了它。 當他的手腳因吸菸而顫抖時,他的父母非常擔心和照顧他。
後來,他一直在吸食依託咪酯,經常出現類似的情況,脾氣也越來越暴躁,最後在父母發現不對勁後,才送到我們醫院**。
在與精神科醫生的交流中,患者表示,其實他已經知道吸食依託咪酯對身體的危害很大,但因為父母在他身體出現問題時會關心他,這在他前世很難出現,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和關愛, 他繼續吸菸,直到他上癮。
他以為父母在他吸毒成癮後會為了救贖他而改變,但他得到的只是貶低和責備,這讓他非常沮喪,不願意合作**。
在後續**中,通過心理醫生的不懈溝通,不斷為患者和家長創造平等的溝通機會。 少年終於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援,也理清了“為自己而活”的心理狀態,提高了合作的積極性。 最終,經治療出院後,他順利恢復了正常生活。
這類青少年因缺乏父母的呵護而走上吸毒之路的情況並不少見,他們的成長過程缺乏必要的呵護和正確的人生指導,因此他們對未來沒有期待,只專注於當下的消遣也是因為過早進入社會的父母的無能,也更注重朋友之間的情感支援,所以他們一起服用成癮物質,以獲得廉價的快樂和滿足。
不僅是青少年,許多成年人也因為缺乏情感支援而吸毒。 以***為例,在與我院心理諮詢師的交流中了解到,一些使用***的人表現出“依賴性”的特徵。
這群人的父母通常更有能力,對他們要求更高。 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一直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但因為父母的過分要求和過度壓抑,他們一直沒有得到認可,同時又有一種恐懼感。
這些複雜的感情糾纏在一起,導致他們成年後也依賴父母。 但這種長期不被承認的依賴,對心理和精神的打擊太大了,於是他們轉而吸唧***來獲得短期的快感。 他們的心是依賴***的,而這種扭曲關係的根源,就是對父母的依賴投射。
除了上面提到的家庭原因外,個人生活和事業上的巨大挫折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歸根結底,這個人之所以明知毒品有害而堅持服用藥物,是因為內心的痛苦和精神的空虛。
說了這麼多,康大軍希望大家能改變對吸毒者的一貫看法,尤其是那些已經成功戒毒,想要重新過上新生活的群體,他們已經走出了毒品的泥潭,即將重新融入社會。 如果我們放下對他們的有色眼鏡,不把“吸毒經歷”作為他們道德低下的標配,讓他們感到被社會接納和認可,就能促進他們走向新生活,也算是為無毒社會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