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稱讚之後,《長歌行》如今的口碑正在上公升,主要得益於其對唐文化的背書。 年輕一代通過服裝、化妝等各種方式積極了解我們的歷史,深刻感受到我們民族的身份認同。 唐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之一,也是各民族融合、歌舞壯觀的時期。在《長歌行》中,李長歌充分展現了時代的代表性,她的騎馬射箭和果斷決策折射出當時女性的新形象,可謂是歷史上女性風采的巔峰之作之一。
相較於後世以風度翩翩、奢華為榮的時髦,唐代的貴婦以騎馬為榮,時代的特點為大女主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劇中的李長歌,父親李建成被殺後,逃離長安,第一站是遊州。 這不是編劇的虛構,因為當時幽州是重要的邊陲城鎮,是逃犯的理想避難所。 胡和漢族人在這裡共同生活,各個部落互相攻擊,就像帝國邊境的火藥桶,非常有利於女主實現自己的復仇計畫。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幽州城外不僅有游牧部落,還有一種讓隋唐皇帝頭疼的存在——高句麗。 高句麗雖然面積不大,卻經常騷擾唐朝,有點類似於當時的越南,不僅侵占遼東東部的大片土地,還經常挑戰列強的威嚴。 因此,隋唐兩代皇帝都記錄了對高句麗的遠征。 高句麗的崛起與司馬懿直接相關,司馬懿在對遼東的戰役中表現出異常殘酷的一面。
公元237年,曹魏和遼東的前太壽公孫遠反抗魏國,與孫權結盟,形成了對曹魏的南北進攻。 尉明帝派司馬懿率軍平息叛亂,他率領四萬鐵騎兵從北京出發,途經古竹、戒市,於6月抵達遼水。 公孫淵雖然名義上忠於魏國,卻經常在背後惹事。 司馬懿在最艱難的時刻面對公孫淵,戰局迅速扭轉,公孫淵戰死,遼東各地投降。 司馬懿雖然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標,但在勝利之後,卻犯下了令人髮指的行徑:進城後,下令屠殺15歲以上的7000多名男子,收集屍體,並建造京官。
所謂京觀,在傳統的野蠻戰爭中,就是把敵人的屍體堆成一座小山,威懾敵人。 司馬懿的形象雖然一向隱忍,但在攻打遼東時,卻表現出了異常殘暴的一面。 此外,他還寫信給朝廷,以遼東地處偏僻、難以控制為由,將遼東4萬戶遷往內地。 這一殘忍行為導致了遼東的嚴重破壞,遼東隨後被轉移到幽州。
司馬懿的所作所為無異於失去了對遼東的控制,將剩餘人口向內轉移後留下了真空。 然而,大自然不喜歡真空,不可避免地會有乙個新的政權崛起。 高句麗趁勢而上,成了幾代隋唐皇帝心中的痛。 幽州成為乙個混亂的地方,對內是帝國最邊疆,對外是游牧部落和高句麗的壓力。
隋朝的楊皇帝和唐朝的太宗皇帝多次征服高句麗。 隋陽帝直接敗下陣來,李世民雖然有所收穫,但直到高宗時代,高句麗的問題才終於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