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害是我國歷史上重大自然災害之一,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以及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的季節分布和空間分布不均衡,一些城市洪澇災害易頻發生,危及城市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影響城市的安全執行和可持續發展。 因此,城市內澇防治既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項重大發展工程。 目前,我國城市內澇防治水平與人民群眾所期望的城市安全保障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如何系統地開展內澇防治仍需規劃者深入思考。
包括公園、停車場、運動場等地的設計要比其他地方低一點,在大雨期間臨時在這裡蓄水,不會影響正常的交通,像挪威這樣的市區也不是很整潔,他們的做法是在市區多建綠地,充分發揮綠地的防滲功能, 平衡雨水量,發揮防災減災作用。一些國家還建造了調節池,用於雨後臨時儲水和二次排水。 我們的實踐中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總有一些問題可以引起重視,存在的問題可以解決。 這是一種反應性反應,結果也是反應性反應。
建立多層監管體系
1、設計行業需要按照規範做事,規範要嚴謹、前瞻性
2、加強市場監管,既要保證投資的方向和可持續性,又要確定保險公司的責任;
3、制定配套法律和約束性城市規劃,實施財政投入,制定建設和改進時間表,做到依法依規、依規落實行政問責。
採取工程措施
河道整治:採取挖、擴、分等綜合措施,對河道進行整治;
地下管網改造:如適當擴大管徑,解決雨汙分流問題;
增加排水設施:如建設排水潮閘、排水幫浦站等
增加庫容:如建設水庫、蓄湖等;
增加透水能力:如鋪裝透水路面、凹面綠地等;
非工程措施
城市暴雨和內澇風險評估:如使用RS和GIS、土地利用、DEM等模型進行風險評估;
適當增加設計引數:應增加雨水管道設計的回流期值
城市防汛減災政策法規建設:對不利於防汛減災的經濟社會活動進行約束和制裁,實現防汛減災目標;
建立城市排水工程管理機制:合理調整城市水利支出和使用結構,建立渠道暢通、管理嚴格的資金投入機制
借鑑國外防澇防治經驗:例如,日本和德國是防澇和雨水利用技術非常先進的國家,可以借鑑它們的經驗和技術。
建立城市排水防汛資訊系統
國家印發《辦公廳關於做好城市排水防洪設施建設的通知》,要求積極應用地理資訊、全球定位、遙感應用等技術體系,加快建立具有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功能的綜合資訊管理平台。 風險評估和其他功能。
《城市排水汙水處理條例》明確提出,要建立因地制宜的排水設施地理資訊系統,將現代地理資訊和數字技術應用於日常運營管理、風險管控和應急響應。
借助資訊系統,城管部門可以實時掌握降雨強度、降雨分布、降雨量等資訊,獲取異常自動報警資訊和處理方案實時全面了解城市排水管線系統執行狀態,智慧型監管管線排水能力及搶修現場。
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視城市為有機生命,把城市內澇治理作為保障城市安全發展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