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特斯拉Cybertruck已經很多年了,但說實話,當新車正式發布時,還是能讓人感慨萬千的。
兩年後,特斯拉公司在美國的超級工廠正式開始交付。 在特斯拉中國的**上,特斯拉Cybertruck的資訊也出現在了首頁最顯眼的位置。
根據官網資訊,特斯拉Cybertruck的有效載荷為1,134公斤,最大牽引力為4,990公斤,估計續航里程為547公里,從零到100公里的加速時間為27 秒。
貨箱由堅固的複合材料製成,尺寸為 183 厘公尺至 122 厘公尺,最多可承載 122 厘公尺和 244 厘公尺的建築材料。 可上鎖的載貨空間為1897L。
電子自適應空氣懸架可以提供305公釐的運動和432公釐的離地間隙,讓汽車適應各種崎嶇的路況,用馬斯克的話來說,汽車可以在任何星球的表面行駛——宇宙通勤是木頭的
堅固性是特斯拉Cybertruck的重要賣點。 雖然這輛車在兩年前的特斯拉Cybertruck發布會上被觀眾用大錘砸碎,但量產車仍然是最強的產品。
特斯拉Cybertruck的車身採用超硬不鏽鋼外骨骼,有助於減少長期使用造成的表面凹痕、損壞和腐蝕,使維修更輕鬆、更方便,車身外表面無油漆。 裝甲玻璃可以承受棒球或 4 級冰雹以每小時 112 公里的速度撞擊——好吧,量產車似乎並沒有尋求保護免受大錘砸碎玻璃的傷害。
你看,這些功能都與傳統意義上的汽車沒有什麼不同;現在汽車的痛點已經基本被技術解決了——比如刮漆就心疼——如果所有的汽車都像特斯拉Cybertruck一樣不塗漆,不怕凹痕,那麼鈑金塗裝的後市場基本可以消失。
至於特斯拉Cybertruck的外觀,正如開頭提到的,即使經過兩年的首次亮相,特斯拉Cybertruck仍然令人驚嘆——因為這根本不是傳統汽車的樣子。
幾塊簡單的直板搭建了特斯拉賽博卡車的造型,當然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超硬的車身材質,但這種沒有車頭又沒有機艙的大三角形設計,更別說貨廂了,還是挺刺激的,你說如果是科幻電影中的道具, 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是,這部科幻電影中的道具確實是批量生產和交付的。這有點難以忍受。
從傳統汽車的角度來看特斯拉Cybertruck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 而這似乎也折射出乙個事實,即特斯拉和馬斯克的非常規意識和大膽創新、務實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習。
不管你如何評價特斯拉Cybertruck,從特斯拉Cybertruck的設計層面來看,它確實反映了我們在新能源汽車設計上對規則的遵守,甚至是無能為力。
俗話說:羞愧幾乎是勇敢的。 只有正視自己的不足,才能取得進步。 總之,特斯拉賽博卡車的出現,可以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重新思考設計的“契機”。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近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的設計也越來越相似——車頭是斜視分體式大燈設計,取消格柵後,車頭的造型和斜視的分體式大燈形成弧形轉彎。
如果是轎車,上衣都是快背、快背、快背——重要的事情我得說三遍;那麼轎跑車的設計和低風阻係數必須在通訊文案中提及。
吉利Galaxy E8
飛帆是這樣的,銀河是這樣的,智基是這樣的,蔚來是這樣的,東風E是這樣的,還有很多後來者在開發。
東風娥前段時間有一張很貼切的美女舞團的圖片,真的沒找到,如果有儲存這張圖片的官刨圖片,在下方留言區分享一下。
其實,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並不認同這款分體式大燈的設計——太西式了,審美思維太固化了,和清華美術學院畢業設計展上的模特“眯著眼睛”的造型思維是一樣的。這就是西方設計師的想法,也是他們喜歡汽車的樣子;我不信,你明白為什麼原來的歐美車都是濃眉了——當然,寶馬是可以去掉的。
所以這裡就題外話了,雖然華為深度參與設計界的問題和智慧在對房間形狀的控制上有進一步優化,但濃眉大眼的大燈依然到位。
事實上,這並不是國內汽車設計的第一次融合。 早些年,大燈和六邊形格柵是幾乎所有深耕中國市場的企業在定義家族設計時不得不提出的。 所以,在那些年裡,我們看到了一大堆六邊形格柵和令人大開眼界的大燈。
然後,當梅赫西迪-賓士製造出閃閃發光的點陣格柵時,點陣格柵統治了乙個時代;與這個時代同時,內部還有庸俗的水平雙聯屏風。 遮蓋了汽車標誌,基本上不可能分辨出是哪個牌子。
現在,它是分體式大燈。
當然,這種情況在未來還會繼續,因為在後來者的產品規劃中,還有很多眯著眼睛的純電動轎跑車。
國內車企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規模的設計趨同,歸根結底,是思維和組織架構的相對固化——其實現在主要推廣“眯眼”大燈的國產設計大佬,以及十幾年前主要推廣六邊形格柵和大開眼界大燈的大佬們,還是那群人, 這只不過是年紀大了一點,更喜歡玩資格。
如果你在效果圖階段就讓一群高官“老頭”接受特斯拉Cybertruck這樣的設計,那只能說明你年輕,然後大佬們就會給你貼上太過幻想和不切實際的年輕人的標籤,然後你就會老老實實地拉安全帶扣。
然後,大佬們翻出了現在熱銷的車的外觀,根據這輛車的定位,他們會用什麼和你低配置相匹配的定義策略來再現一輛像樣的車的樣子——至少,這不會出錯。 而選擇的參考物件往往是那些營銷性好、體量比較大的汽車。 現在,本應是創造性的工作變成了其他人的營銷導向。
雖然可以看到國產車的設計越來越好,但其實大部分企業,尤其是傳統車企規劃設計的內驅力,和20年前沒什麼區別。
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出圈的某個品牌營銷笑話——開著新車從高台上摔下來,不管水箱漏水不漏水,開著就行了,然後把車撞在會場外的土坡上,傳播好的安全性。 這與品牌十七年前的真人翻車宣傳一模一樣,是典型的“胸口壓碎巨石式”抹布。
你看,說到這裡,你就會知道為什麼市場更關注華為這樣的科技公司的新車了,因為在某品牌進行“砸胸巨石”的同一天,智捷S7正在傳播高階智慧型駕駛和AEB。
一切都是一樣的,設計也是如此。 該設計絕對是像特斯拉Cybertruck一樣的創新,而不是相同的眯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