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沈長建注意到,近年來,農村青年較多,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選擇回鄉創業,各地也出台了吸引人才的新政策。
從農村需求看,原本分散的耕地正逐漸向大農集中,農業產業化水平越來越高,急需懂管理、懂技術、懂管理的高素質人才。 沈長劍說。
改革開放4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代農業發展空間很大,現代農村成為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 除了返鄉農民,還有很多選擇在農村追夢的新農民,包括返鄉人員、城市青年、返鄉大學生、企業家等。
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力。 實施優質農戶種植方案是今年1號檔案的重要內容。 檔案提出,實施優質農民培育計畫,開展農村創業帶頭人培養,提高培訓效果。
新生力量加入。
近年來,許多大學生從新農民變成了“興農人”,帶領村民們一起致富。 馬克斯研究院副院長馬 Yan說。
長期從事大學生就業研究的馬發現,大學生新農民已成為鄉村振興的新興力量。
通過梳理相關研究資料,她發現本科畢業生學習農業、實踐農業的意願正在增強。 根據《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資料顯示,“農林牧漁業”行業本科畢業生半年後佔比呈上公升趨勢,相關行業2021屆本科畢業生佔比(10%)與2017屆(0.)相比。7%),同比增長43%。
除了大學生,越來越多的人回到家鄉創業。 據農業農村部資料顯示,2024年至2024年底,共有1220萬人回鄉創業根據“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到2024年,這一資料將超過1500萬人。
大批高校畢業生、返鄉務工人員等新生力量加入到高素質農民隊伍中,農民素質明顯提高。
日前,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農業廣電學校主辦的《2024年全國農民高質量發展報告》發布。
報告顯示,我國優質農民平均年齡為45歲,其中高中以上學歷60人68%,大專以上學歷21人95%,團隊結構持續完善;2024年,取得農民技術員職稱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農民和技工比例較2024年增加6人64個百分點,346個百分點。
農民的“新”
廣闊的鄉村有很多東西可以提供。 新農民在農村追逐夢想的故事,在網路上屢見不鮮。
2024年,30歲的黃銳在參加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水稻病蟲害防治科研專案時,發現無人機在農業領域有著廣闊的空間,於是他和兩位前同事成立了飛防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 例如,在重慶的丘陵稻田,無人機噴灑農藥的效率提高了25倍以上,施肥效率提高了約15倍,播種效率提高了20倍以上。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泉州縣,70年代出生的農民夫婦江慶偉和江順,在三年時間裡實現了從傳統農民到“新農民”的華麗蛻變。 從水稻加工到糧食種植,從人力到機器,從經驗到科學,從乙個人到全家。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農業生產方式不斷向現代化轉變,生態農業、合作農業、智慧農業、農村物流、農村電子商務等一批新興業態也應運而生。
看到農業人才的短缺,越來越多的新農民選擇積極投身農業,把耕地作為實現理想的奮鬥場。
不是年齡和資歷,而是“新農”的“新”,更多的是新視野、新模式、新面貌。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肖德榮撰文,闡述了新農戶的“新”性體現在組織方式、經營理念、服務方式、農村“新細胞”四個方面。
與傳統的農民單打獨鬥的模式相比,新農民更注重企業管理,大部分農民都註冊了家庭農場、合作社、公司等法人組織。 他們雖然從事農業,但並沒有延續傳統做法,而是採用新的生產和管理方法。
與傳統農戶相比,新農戶知識面更廣,視野更廣,學習習能力強,善於將其他行業的經營理念、管理方法、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靈活應用於農業領域,從而有效推動農業生產改革創新和農業產業轉型公升級。
據肖德榮分析,這個群體雖然起源於農村,但作為農村的“新細胞”,其生產生活活動範圍早已突破地域限制,成為城鄉之間的紐帶,是產業振興不可或缺的動力。
農村經濟生態重建.
在沈長健看來,雖然農村青年人數開始增加,但真正高素質的農業人才仍然短缺。
在他所在的湖南省常德市臨瀾縣,有300多戶100多畝的大農戶,最大的大戶戶達1萬多畝。
這些大戶平均文化程度只有初中,水稻、油菜種植專業技術水平低,耕作基本靠苦幹蠻力,效率不高,所以需要引進高素質的農業專家來指導和培養。 沈長劍感慨地說道。
在城市化程序中,有技能、有活力的年輕人口不斷流失,“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大量農村的中青年勞動力被轉移,剩下的只有“6038部隊”(指老年人和婦女——記者注)。 “21世紀誰來種地”一度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強國首先要加強農業,農業強了,國家才能強。 新技術顛覆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新應用重構農村經濟生態:目前,“靠人力”向“靠算力”轉變,“體力勞動”向“技術勞動”轉變......
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民早已不再是“靠天吃飯”的“老風生常談”。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人。 著力培養高素質農民,將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為強農興農的基礎,培育“新農”是振興鄉村人才的重要內容。
解決鄉村振興中的人才問題,除了培養,還需要引進人才。 2024年,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完善人才引進政策體系”,引導各類人才回鄉振興。
有吸引力的職業。
儘管新農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新農戶的成長和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沈長健建議,國家應制定和出台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援熱愛農村、熱愛農業科研的農村青年回鄉創業,成為“新農民”。
我們如何支援追逐夢想的新農民?沈長健認為,除了給予他們社會認可外,還需要為他們提供經濟上的支援。 比如,要在工商登記、立項、技能培訓、土地、稅費、融資等方面出台對專業農民的專項扶持政策,為他們提供堅實的發展平台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此外,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新農”的生產力。 其中,省級職業技術院校和市縣職業教育中心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沈長健建議,要探索職業技術院校與農民培訓相結合,大力培養家庭農場、回鄉務農的大農戶和農民工、投資農業的城鎮企業高管、村(組)幹部,以及農機、水利等行業熟練工匠。 植保、農業科研等,推動職業院校走出服務“三農”“腳踏實地”的新路子。
對於新農戶的培育,安徽省農科院副院長趙萬平建議,應以農業服務質量、綠色農業、品牌農業為導向,以滿足農戶需求為核心,以提高栽培質量和效益為重點。
不僅要培養合作社會長等農業管理者,還要培養種植養殖專家,培養農業機械師、植保人員、防疫人員等生產經營和技術服務人才。 他解釋道。
按照他的思路,通過發展壯大熱愛農業、懂技術、善於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進一步提高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生產技能和管理能力,從而“讓農民真正成為乙個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業成為乙個有前途的產業, 讓鄉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出品單位:民生週刊(ID:msweekly)新**部。
本文原載於《民生週刊》2024年第26期。
原標題:《新農民,追逐新農村夢想》。
《民生週刊》記者鄭志偉。
編輯:江昱涵。
責任編輯:劉業業。
主編:崔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