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我被媽媽自我感動的奉獻精神感動得情緒崩潰,連上班都去不了”的帖子在網上瘋傳。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這張海報如此悲痛?
原來,發帖人的母親要去她所在的城市看望她的女兒,問她是否想從家裡帶一些豬肉。
女兒明確表示她不需要,母親同意了。
第二天,媽媽說她從菜市場買了10斤豬肉冰櫃,女兒又說她不需要,但媽媽好像不聽。
離開的前一天晚上,母親問女兒,如果她的行李箱裡有豬肉,她會不會超重。
女兒再次強調,一定不要帶,這麼久的飛行,肉會變質的,媽媽再次答應了。
結果,出行當天,母親檢查了行李,打電話給女兒**說:她帶了15斤豬肉,沒有超重。
那一刻,我女兒說,她感覺腦子裡有什麼東西在爆炸,她非常痛苦和憤怒。
在她20多年的人生中,她自己的想法和願望一直被忽視,她的母親總是以愛她的名義做一些令人窒息的事情。
她回想起過去的經歷,發現母親的這種行為不止一兩次,而是貫穿於她的整個成長過程中:
給女兒報了10所補習班,然後罵她浪費錢,但女兒根本就不想上補習班,整個上學日都沒睡個好覺
女兒說想吃素包子,媽媽也答應了,可女兒放學回家,她咬了一口包子,嘴裡全是殭屍肉
女兒想吃西紅柿做滷麵,媽媽問要不要放一勺冷凍殭屍肉做的牛肉湯進去,女兒拒絕了,但媽媽還是放了
媽媽問女兒要不要給她送點牛肉,女兒說不行,但她還是收到了一盒80斤的冷凍殭屍肉,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拖到樓下的垃圾桶裡。
*:在豆瓣網友的評論區,有人尖銳地指出了這位媽媽的問題:
她的很多努力都不是你需要的,她認為你需要,她希望你配合她接受這些,如果你不接受她,她會罵你。
表面上,她是給予者,你是接受者,但實際上她就像乙個劇場,而你是任由她擺布的布娃娃。 ”
你試圖和她交流,但顯然,她拒絕和你交流,她沉浸在自己的敘述中,她沉浸在她給出的情節中,你應該接受。 ”
*:豆瓣網友。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父母,不懂人,拒絕溝通,沉溺於自我撫摸,喜歡操縱孩子,我覺得對你有好處,但我不去想你是否需要。
比如,第一次幫上小學女兒收拾書包的父親,發現書包裡有女兒自己寫的**。
他沒有稱讚女兒肆無忌憚的想象力,也沒有稱讚女兒堅持寫作的毅力,而是直接衝進女兒的房間,當著女兒的面撕毀了她寫的30萬字的手稿。
當女兒再次試圖交流時,父親只是淡淡地說,他會提出數學成績,談談他會不會寫字。
女兒當場倒下,父親的臉依舊平靜而輕鬆。
再比如,父親覺得兒子被欺負了,一直瘋狂地問發生了什麼事,當他發現乙個女教練在游泳池裡教書時,他趕走了幾個正在玩耍的孩子,讓他們去別的地方玩水。
其中乙個男孩的父親一直在岸邊焦急地看著,當男孩上岸時,他立即衝了上來:“女教練對你說了什麼?”
男孩一點也不在意,只是說:“我不記得了。
這讓父親著急,不停地問女教練說了什麼,最後惹惱了孩子,對著父親大吼大叫:“我真的是!我不記得了!”
爸爸生氣地吼道:“你連都不知道!!你被欺負了。
後來,父親問其他孩子,但其他孩子不記得了。
他毫不留情地抱怨女教練,當被問到女教練說了什麼時,他又傻眼了。
再比如,一位母親擅自開啟了女兒帶回家的檔案袋,但面對女兒的崩潰,這位母親說:“你不是說你不能拆,你不是就拆了嗎?有什麼大不了的。 ”
還有一位母親,擅自開啟女兒網購的筋膜槍,以為26歲的女兒買了個難以形容的小玩具,二話不說就揍了一頓女兒。
*:知乎網友和想讓女兒報考當地迎新師範生的媽媽盜取戲曲錄取通知書,阻止女兒入學......
在生活中,無論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朋友之間、上司與下屬之間,還是尋求者與被尋求者之間等等,這種自以為是、自以為是的給予,往往上演。
這種“為了你好”的自以為是,其實是一種強迫性的情緒操弄。 名義上“對你好”,但潛台詞卻是用情緒綁架孩子“聽我說”。
沒有考慮對方的真實感受,更沒有考慮對方的真實需求。 照顧好自己,把你認為好的事給對方,做你認為對對方好的事情。
付出後,你要多抱怨,讓對方在快樂之前產生“虧欠感”,從而滿足你的“犧牲感”。
在《原生家庭》一書中,列出了這種操縱型父母的特徵,例如:
*:《原生家庭》書封面 間接控制:經常把操縱偽裝成關心,說“都是為了你好”和“我......因為我愛你“這句話;
直接控制:包含威脅、恐嚇和侮辱。 孩子的意見一文不值,孩子的需求和慾望無關緊要;
當成年子女試圖控制自己的生活時,他們必須付出代價——生活在內疚、沮喪、憤怒和深深的內疚中;
為了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他們會把孩子當成無能、無所事事的孩子
為了避免直接衝突,他會在別人面前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讓別人告發他。
比起苦恨交加、總是喜歡談犧牲的父母,從孩子身上搶冰淇淋的父母,可能更受孩子的喜愛,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快樂。
育兒來自父母,但不屬於父母。
詩人紀伯倫在一百年前提醒說:“你可以給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
但總有父母克制不住自己的衝動,想要掌控孩子的生活,傲慢地認為孩子的選擇遠不如自己的安排。
我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裡面有熊貓媽媽教寶寶爬樹,寶寶在樹上反覆練習,爬上爬下,跌倒爬上爬,樹下總有乙個媽媽在等著它。
*:妖怪圖片 有一天,樹下的熊貓媽媽看到寶寶靈活地爬上高高的樹枝,轉身就走。
也許,他們這輩子再也見不到面了,因為大熊貓是孤獨的動物,各有各的領地,不會輕易離開。
當確定寶寶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時,熊貓媽媽轉身獨自行走,只留下乙個磕磕絆絆的後退。
因為,放手太難了。
世上有那麼多種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但只有父母的愛才開始指向分離。
龍英泰道:“所謂親子遊戲,只是說你和他的命運,就是這輩子,這輩子,不斷地看著他的背影。 而且,他背著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你不用追。 ”
放下生命,這是自己決定的,是父母能給孩子成長的最好的禮物。
文章**來自公益中國網: *出處已註明,版權類別已正式授權,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