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談文化
莊子在尺寸上
我生來就是有用的“這是我從大境界看到的,很多人站在小境界裡,一輩子只能無所事事。 莊子如何區分境界的大小?我們怎樣才能達到莊子心中的大境界?
有一天,惠氏見到莊子,說:“魏王給了我一些大葫蘆的種子,種下後,長出了乙個大葫蘆。 它可以容納重達五石的東西。 但它不能用水抬起切開裝水,這勺又大又扁,怎麼能裝水呢?不可能。 我不得不砸碎它。 你說什麼?”。
惠子藉此來調侃莊子,莊子講大道理。
莊子笑著給慧子講了乙個故事:
宋國有個家族,先民們散下了祖傳秘方,按照這個秘方塗抹藥膏,讓人在寒冷的天氣裡手腳不被凍傷。 這家人靠這個秘方賺了一些錢來養家餬口。
一位路過的商人聽說了這件事,說他願意為這個秘方支付100金幣。 家族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因為在那個時候,100金子是一筆鉅款,幾代人都不用為衣食住行發愁,也可以拿出一小部分資金去做其他的貿易生意,老銀行可以繼續做下去, 所以大家一致同意。
商人得到了這個秘方,直接前往吳國會見吳王,當時吳國和越國是水之國,因為領土爭端而發生了戰爭。 商人說,如果王方想在寒冬蠟月對越國發動水戰,這個秘方可以徹底打敗越國軍隊。
果不其然,吳國的士兵們沒有因為秘製藥膏而凍傷手腳,拿起武器,打敗了毫無準備的越軍。 於是這個商人立刻就被封為侯侯祿,成為了當時的大富翁。
莊子講這個故事,是想告訴慧子,不同境界的人手中的小秘方,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乙個人的境界大小決定了乙個人對社會價值的巨大差異。
別把你的大葫蘆給我,為什麼大葫蘆只能當勺子呢?我可以用繩子把它系在腰上,在江湖中游泳。 ”
其實,莊子對尺寸的討論,給了我們乙個永恆的話題:
有用是什麼意思?無用是什麼意思?
比如,我們現在的教育,往往是老師或家長在有限的境界內強加給孩子的,忽略了孩子本質的童真所具有的巨大想象空間。
只有打破這種限制,才有可能領略到莊子悠閒旅行的無限境界。
莊子是大智者,他從來不會教我們小本領、小本領,他要教給我們的是要有大境界、大格局。
莊子的《人世間》講述了一棵大樹的故事:
乙個木匠和他的徒弟路過齊國的屈原時,他們看到一棵巨大的橡樹,樹蔭大到足以容納數千頭牛。
有很多人在看,他的徒弟很好奇,但木匠沒有眯著眼睛繼續往前走。
徒弟看夠了,然後好奇地問道:“師傅怎麼連看這麼好的木頭都沒有興趣?”
木匠回答說:“這是一棵沒用的樹。 造船容易沉,造棺材易腐爛,製作器皿易腐爛,做柱梁時易被蟲子吃掉。 ”
而正是這棵大樹的“無用”,才使它免於砍伐的禍害,保全了自己,世人依然視它為神樹,供奉和崇拜,最終成為大用之物。
因此,莊子在《游離》中說:“有用者,有用無窮;無用的用,它的用就是無用的,所以它才能成為一大用處。 ”
有用和無用是相對的,此時的無用可能會對你的生活或時間流逝後的生活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當我們在世界的小領域裡看事物時,我們常常會有一些有用和無用的想法。
“大與小”的爭論是莊子哲學的乙個重要思想。
大知識,知識就是智慧,大智慧的人總是從容不迫,大智慧的人能把握世界上許多人、事和事的偉大規律,懂得人的理性、事和物理,所以能判斷人的是非,不會隨波逐流,不隨風隨波逐流, 這一判決是以法律為依據的。小智就是小智,一般指曉智,小智人總是投機取巧,投機取巧,遇到事情時往往擔心。
你如何在腦海中區分大事和小事?如何成就莊子心中的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