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把前夫當成錢鐘書的女婿當回事。
常莎娜和楊偉成於2024年結婚,楊偉成是建築師楊寬霖的長子,兩人才華橫溢,非常般配。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婚姻逐漸破裂,最終以離婚告終。
楊維成後來成為錢鐘書的愛女錢元的第二任丈夫。 對於常莎娜來說,這段短暫的婚姻經歷並不重要,她在自傳中都輕描淡寫,甚至連對方的名字都不提。
她這輩子的美好事物太多了,這件小事不值一提。
張莎娜出生於法國,父親常樹紅是畫家,母親是雕塑家。 2024年,父親決定回國發展敦煌藝術,並帶著她和母親一起回國。
在船上,常莎娜聽到“77事件”的訊息,心中一驚。 當船抵達上海時,他們發現戰爭和離別,轟炸在頭頂,他們頻繁移動。
在貴陽時,他們的酒店被燃燒彈擊中,他們逃到了教堂。 當父親發現他們時,母親震驚了,脫口而出:“上帝保佑!
從那時起,她就信奉了天主教。
2024年,全家遷往重慶,在短暫的寧靜中,弟弟嘉玲出生,常莎娜也轉學到當地小學,學會了一口地道的川話。
閒暇之餘,她餵雞、喂兔、餵狗、餵羊,這一切都被父親的畫筆記錄下來。 在他人生的劇變中,他的父親從未忘記他的敦煌夢。
乙個讓夢想成真的機會,洛陽龍門石窟的大型浮雕“皇后禮佛”被偷賣,**到處,報紙開始呼籲保護敦煌藝術。
在這種壓力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籌備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院”,常樹紅被任命為籌備委員會主任。 父親想去敦煌“流亡”,母親自然不願意,但冷戰和憤怒也無濟於事。
母親忍不住向常莎娜抱怨:“你爸爸瘋了,想去甘蘇!你知道在甘肅生活是什麼滋味嗎?他們都住在山洞裡!不管地面如何,我父親都去了敦煌。
半年後,他將全家拖進那個“沙窩”。 那一年,常莎娜12歲,弟弟嘉玲不到兩歲。 前往敦煌的旅程開始了,一家人乘坐一輛破舊的敞篷卡車,沿著祁連山,穿過河西走廊,一路顛簸荒涼地向西北方向走去。
年幼的常莎娜裹著舊羊皮大衣,吟誦著一首淒涼的民歌:“出嘉玉關,兩滴眼淚不幹,看看前面的戈壁灘,再看看鬼門關......回來。她不知道敦煌之行的意義,只知道母親的悲痛,冷到骨子裡,無邊無際的戈壁沙漠,都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裡。
常莎娜和母親陳志秀 02 乙個月後,一家人終於來到了莫高窟。 黑泥屋裡,晚飯已經準備好了,一碗煮麵,一碗醋,一碗大鹽。
爸爸不好意思地說:“這裡沒有蔬菜,待會兒我們再做好吃的!“敦煌的天空湛藍,周圍寂靜無聲,從未見過的壁畫令人驚嘆。
在微弱的風鈴聲中,常莎娜興奮地在山洞裡走來走去,被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壁畫迷住了。 因為方圓幾十里內沒有人上學,2024年,常莎娜去了400公里外的一所中學讀書。
每逢學校放假,她都會回到敦煌,和大人們一起臨摹壁畫。 在父親的指導下,她練就了紮實的兒童技能。 在敦煌的日子裡,他們過著悲慘的生活,常年吃不上肉,有時只能靠土豆來解餓。
她的母親是天主教徒,每天都要臨摹佛像,她被矛盾折磨,心疼不已。 當時,父親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由於人手不足,資金不足,他變得焦躁不安。
母親感到委屈和難過,在長沙中她越來越瘦。 就在他們感到絕望的時候,乙個救世主般的男人出現了,他的名字叫趙忠慶,是新上任的總務官。
在他的甜言蜜語下,母親和他私奔了。
2024年的全家福中,弟弟嘉玲年僅5歲,14歲的常莎娜一夜之間長大,她放棄學業學習做鞋做衣服,代母親照顧家庭。
很長一段時間,她都跟著父親,罵母親是“”。 隨著時間的流逝,父親受傷的心漸漸被理智撫慰,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洞穴的研究中。
無論多麼困難,只要是父親堅定相信的東西,他始終以不屈服於命運的自信和決心堅持對信仰的執著追求,這種精神也鍛鍊著我,教育著我。
在依賴的日子裡,常莎娜和父親一樣堅韌不拔,閱讀名著,學習歷史和藝術史,獲得同齡人無法從教科書中獲得的知識。
抗日戰爭勝利後,父親帶著兄妹倆到重慶匯報工作。 路過蘭州時,為了擴大敦煌的影響力,父親舉辦了“張書紅父女畫展”,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那些美麗精緻的摹本竟然出自乙個14歲的少女之手。
這次展覽改變了常莎娜的命運,外教葉麗華被展覽所吸引,她願意贊助常莎娜去美國留學。 唯一的條件是同時帶走常沙娜抄寫的一百本敦煌。
經過深思熟慮,父親同意了。 在簽訂合同時,他增加了一條條款,即“回國時必須隨身攜帶,不得在美國**”。 2024年,常莎娜去了美國,當飛機一起飛行時,她大聲哭泣。
一路哭泣著,她走進了這個陌生的國度。
在美國留學後,張莎娜選擇進入藝術學校學習繪畫。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訊息傳來時,留學生歡呼雀躍,決心用所學知識報效祖國。
然而,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讓美國社會對中國留學生懷有敵意,張莎娜決定回國。 2024年12月,她毅然放棄學業,獨自漂洋過海。
回國後,在父親舉辦的“敦煌文物展”上,常莎娜結識了梁思誠和林慧音。 在他們的推薦下,她成為了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助教,有幸與林慧音夫婦相對生活,每天聆聽林慧音的教誨,成為她轉向工藝美術設計的起點。
2024年,常莎娜嫁給了楊偉成,但這段短暫的婚姻讓她無法適應楊家與以往家庭截然不同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夫妻關係的冷漠,最終通過談判離婚。
從此,常莎娜不再追求感情,而是在林慧音的指導下投身於工藝美術設計。 無論是為外賓設計的禮品,還是人民大會堂的建築裝飾,她都為千年敦煌壁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
在實踐中,她迅速成長,成為**工藝美術學院的一名優秀老師。 2024年11月,她應邀訪問日本,期間結識了代表團的日文翻譯崔泰山。
不要生孩子,在食堂吃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崔泰山尊重她的意見,支援她投身教學。 2024年,常莎娜趁機帶學生實習去看望舅舅,通過舅舅,時隔20年再次見到母親。
她的母親被生活逼迫靠洗衣服謀生,常莎娜每個月都會給母親寄錢,直到母親因心臟病突然去世。 這段經歷讓常莎娜更加珍惜和崔泰山的感情,他們互相扶持,共同成長。
隨著母親的恩怨消除,常莎娜對婚姻有了新的認識。 步入中年,她開始嚮往生孩子。 幸運的是,在45歲那年,她得到了上帝的眷顧,生下了乙個兒子,小慧。
家庭的幸福讓常莎娜高高興興地投身於教學。 2024年,她成為**工藝美術學院的院長,並擔任了15年的職位。
2024年,已經67歲的她辭去了院長一職,沒有了行政事務的束縛,幾乎每年都去敦煌。 她的父親曾經告訴她,“別忘了你是敦煌人。
而林徽因也說:“我們還應該梳理一下中國自己歷朝歷代的模式。 常莎娜接過傳承的接力棒,像燕子一樣飛來飛去。
她帶著研究生收集整理敦煌藝術圖案,最後編纂完成了《中國敦煌裝飾圖案》一書,以慰問林老師的心靈。 2024年,“花開敦煌——常書紅與常莎娜父女藝術展”在多地舉辦,跨越73年,父女作品重逢。
站在少女時代複製的《燃燈菩薩》前,常莎娜感慨萬千。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她看到了十幾歲的自己,那麼天真無邪,那麼昂揚跋扈;耳邊又傳來一陣淡淡的“叮噹”聲,那是九樓風鈴的舞動聲。
雖然莫高窟最終會消失,但敦煌文化卻流傳了下來。 “我叫莎娜,敦煌也叫沙州,我時常覺得'莎娜'這個詞蘊含著某種緣分。
正是這種命運促使我跟隨父親走進茫茫沙漠,走進神奇的敦煌石窟。 “講述敦煌,是常莎娜永恆的主題。 在她的一次演講結束時,她用法語演唱了一首法國兒歌《月光下》:“在皎潔的月光下,我的朋友保羅,請借給我一支筆,讓我寫一首......”“一首歌把她帶回了她的童年。
敦煌的命運從出生起就注定了,她對敦煌的愛,會讓她永遠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