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天麻在中國2000多年的應用歷史,可謂是時間很長。
但是,古人不了解天麻的植物學特徵和天麻的生長發育習,也沒有人研究過。
因此,在古今,在很長的歷史中,人工栽培天麻是沒有先例的。
天麻的藥材只能依靠自然界中野生天麻的開採。
但。 由於天麻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應用越來越廣泛,天麻自然開採的“強度”也越來越大。
我們都知道,野生資源總是有限的,不受控制的私人挖掘和不分青紅皂白的開採,必然會導致天麻野生資源的稀缺,甚至枯竭的危險。
一些有識之士和科研工作者勇敢地扛起重擔,主動“出擊”,開始了天麻人工栽培的技術攻關問題。
據說,第乙個發現天麻和蜜環真菌共生關係的人是一位名叫草野西爾介的日本學者。
時間是2024年。
2024年,中國學者也開始研究天麻人工栽培技術。
其中,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徐金堂和雲南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周璇是攻克天麻人工栽培技術的骨幹學者,為後期天麻人工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
徐金堂學者,自2024年以來一直在湖北黎川進行天麻人工栽培研究。
2024年至2024年,先後前往鯉川、恩施、湖北、古林、峨眉山、四川、石柱等天麻產區。
對天麻的生態環境、生長規律、繁殖方式以及天麻與蜜環菌的關係進行了詳細調查研究,成功分離出蜜環菌株。
2024年,他首次使用野生蜜環蘑菇,栽培蘑菇和天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從此,也終結了中國無法人工栽培天麻的歷史。
2024年,徐金堂學者與他人合作,研究發明了“天麻無性繁殖”技術,又稱“固定菌床栽培法”,使天麻人工栽培躍公升至新價位,達到高產穩定。
2024年,徐金堂學者發明了“天麻有性生殖法”,又稱“葉菌床法”,還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24年,經過不懈的努力和研究,他更進一步,成功地從萌發的天麻原鱗莖中分離篩選出12種共生萌發菌。
這樣,徹底解決和釐清了天麻種子在萌發過程中與真菌的營養關係,解決了天麻種子發芽率低的主要問題,使天麻種子的發芽率一舉提高了30%以上。
2024年,徐金堂、冉彥柱主編出版了《中國天麻栽培》一書,這也是第一部系統介紹天麻人工栽培相關理論和技術的著作。
幾乎同時,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也從事到了天麻栽培技術的研究,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和貢獻。
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科研人員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攻關攻關,成功開展了天麻優良品系的篩選生產技術、雜交育種技術、有性高效育種技術、標準化栽培、加工和質量控制技術......天麻並取得了大量天麻人工栽培的先進適用技術和成果。
並在全國推廣,使麻農獲得高額回報的同時,也大大緩解了天麻藥材資源不足的問題,獲得了極其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我國人工栽培天麻的歷史並不長,幾乎可以說還是乙個“新生事物”。
這說明了乙個問題,有可能進入天麻人工栽培的“新事物”,獲得豐厚的效益。
誠然,種植天麻的成功大麻種植者發了財。
因此,請關注對天麻人工栽培感興趣的朋友,以方便閱讀我下一篇文章關於人工栽培天麻的文章。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