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中瀰漫著初夏的霧氣,空氣中瀰漫著青草和泥土的香味,彷彿回到了童年農舍的院子裡。 我看到乙個淺綠色的山脊,上面散落著耀眼的金黃色。 是一朵傲昂的荷花,像是中國畫中仙山之巔綻放的神花。
這就是洋薊,一種有“菜皇”美譽的進口植物。 當我俯身仔細觀察時,金蓮花中心的深紫色竟然是層層疊疊的花蕾。 在花蕾下,隱約可見乙個潔白嫩嫩的容器,散發著甜美誘人的香氣。 洋薊最值得稱道的就是這個雪白的容器。 用手輕輕剝離,像細豆腐一樣光滑細膩。 柔嫩的質地與醇厚的鮮味融為一體,提亮味蕾。 一些歐美貴族曾評論洋薊容器就像上帝把一粒果凍放進嘴裡,讓人忍不住流連忘返。
正因為如此,洋薊在歐美的地位非常突出。 它經常出現在宮廷晚宴和高階餐廳中,並受到上流社會精英的讚賞和欽佩。 籠罩在皇家盤子上的洋薊,是他們眼中最尊貴、最優雅的植物。 20世紀,這個“菜皇帝”被傳入中國。 當時,由於交通工具不便,洋薊只能從朝鮮進口到我國,所以有“洋薊”的綽號。 起初,中國人對此知之甚少,種植面積很小。 然而,隨著近年來中歐交流的日益頻繁,洋薊也受到了當地領導人的重視。
在政府的努力下,雲南的洋薊生產迎來了春天——這裡的氣候非常適合洋薊的生長。 很快,種植面積擴大到近1000畝,產量和質量達到了幾乎可以與歐洲相媲美的高標準。 看著密密麻麻的金色洋薊,當地的種植者興致勃勃。他們滿懷憧憬,一畝地能賣三千斤,每斤售價二三十塊,那麼乙個季度下來就是幾萬甚至幾萬的收入,家裡就會換上新瓦,買新電器,孩子也能上更好的學校。 金色的花海為他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藍圖。 一時間,雲南各地種植了大量的洋薊,田間火熱。這些農民的背影似乎預示著洋薊在中國會吹起一股“薊風”,掃蕩著桌子和到處都是菜地。
然而,美好的時光是短暫的。 當這些金燦燦的洋薊真正擺上中國人的餐桌時,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 中國人對洋薊知之甚少,但被餐桌上高**的**和奢華的風格所吸引。 一旦他們自己嘗試過,他們失望地發現洋薊的可食用部分非常有限,而且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麼令人滿意。 這讓許多準備大飽口福的食客感到失望。 中國人歷來重視“量”,一道菜必須吃得快才開心。 相比之下,洋薊又小又細膩,只有手掌大小,真正的肉只有一兩塊,這根本不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樣子。
更糟糕的是,它不注意它。 30斤的洋薊讓很多買家大吃一驚,不亞於最高檔次的海鮮。 在計算了洋薊的價容比後,人們終於搖了搖頭,決定選擇價格更實惠的本地蔬菜。 種植者不再像以前那樣樂觀。 他們發現,朝鮮薊的收成和質量在第二年急劇下降,有必要每年重新種植以保持水平,這仍然很昂貴。 再加上市場空無一人,庫存難以消化,種植洋薊一夜之間變得無利可圖。 於是,在雙重打擊下,洋薊不得不放棄了在中國的光明前景。 一度被寄予厚望取代韭菜成為中國餐桌的新寵,結果卻淪為酒店餐廳的標準——高或低,這是洋薊在中國市場上最尷尬的寫照。
儘管在普通民眾中失敗了,但洋薊並沒有放棄在中國站穩腳跟的最後希望——它已經將注意力轉向了中國正在崛起的中產階級。 作為中產階級消費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高階酒店和餐廳近年來蓬勃發展。 朝鮮薊希望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畢竟,在這些地方用餐的客人,作為普通人並不介意**與數量的關係,他們更注重食材本身的品質和美味。 目前,洋薊的主要買家是高星級餐廳,這為其在中國市場重新站穩腳跟提供了機會。 只要洋薊能夠成為這些餐廳的招牌和象徵,讓來這裡吃飯的中產階級都能體驗到它的美味,那麼它就希望像歐美一樣在中國開啟它的知名度,從而進入更多人的眼中。
這是洋薊在中國的最後機會。 如果它連中產階級都買不到,那麼它在中國將完全不堪重負。 縱觀洋薊在中國的發展,我們不禁深思:中國之所以難以開花結果,其實與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不宜有關。 作為出生於歐洲王室的“貴族”,洋薊已經習慣了上流社會的崇拜和奉承。 它不理解,也無法適應普通中國人的樸素和節儉。 這就像乙個出生在豪門的女婿,沒日沒夜參加酒會、舞會,突然有一天被扔到鄉下生活,注定是難以為繼的。
因此,洋薊其實從一開始就不適合中國的大眾市場。 它不能像韭菜、芥菜一樣,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但沒有必要為此責怪洋薊,因為它已經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就像皇室血統決定了它傲慢的氣質一樣。 歸根結底,洋薊保留了貴族的體質,注定只能在宮廷貴族中生存,無法在大眾的鍋碗瓢盆中重生。 既然如此,不如讓它靜靜地回到西方世界的宮廷銀盤,享受它主人的服務和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