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電子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如何打造輕量化、精確的電子導航系統,是各國飛彈專家研究的課題。 此時,飛彈沒有GPS定位系統,擊中目標的概率問題。
所謂飛彈能不能起作用,就看你能不能做到。
當時,飛彈的研究預算非常高,支付一枚飛彈要花費2000萬美元,為了擊中目標,乙個名叫伯魯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的美國人領導了鴿子計畫,希望用鴿子代替一些裝置來實現炸彈的精確制導。
起初,大家都以為這個想法是天方夜譚,但因為斯金納本人的影響和當時科學飛速發展的影響,軍方苦苦掙扎,鴿子計畫由軍方提供2。50,000 美元的支援。
那麼鴿子如何才能提高命中率呢?
斯金納固定鴿子,只留下脖子和頭部移動,然後在鴿子面前放乙個螢幕,把食物放在螢幕上,鴿子看到食物,就會繼續啄食螢幕,形成條件反射,讓鴿子更準確地鎖定目標。 當飛彈偏離時,鴿子會繼續跟隨已經偏離的目標點,螢幕會根據鴿子的啄食點移動,直到啄點(即目標點)再次位於螢幕的中心。 在這個過程中,軌跡是通過螢幕的運動來校正的,這大概就是整個制導系統原理的意義所在。
通過訓練的鴿子頭上裝有螢幕觸控裝置,並被放置在飛彈的導引艙內,成為飛彈的飛行員。 為了提高飛彈命中率,斯金納在飛彈中放了三隻鴿子,鴿子的前面也會放乙個螢幕,不同的是螢幕上的東西已經從食物**變成了敵人**的實時畫面,由於訓練過程中的條件反射,鴿子會下意識地啄目標,如果中心偏移, 鴿子會啄中心以外的地方,感測器會自動調整。
那麼,當三羽鴿子都不同意時該怎麼辦呢?
在這種情況下,解決方案也很簡單,少數人服從多數人。 當鴿子的啄食點不一致時,系統會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修正方向,最終擊中目標,這種方法的命中率非常高。 至於三羽鴿子的動作不一樣,理論上來說,訓練後的鴿子不容易出現這樣的差異,而且拍攝角度比較窄,目標影象比較大,鴿子沒有太多的選擇。
雖然命中率很高,但美軍於2024年10月終止了賽鴿計畫,鴿友們對此表示強烈譴責,雖然該計畫沒有成功實施,但其創新和創造力仍然值得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