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龍陵縣城,很容易找到龍嶺抗戰紀念館,這是一棟老式的兩層小樓,前面的廣場上有一座黃色的鑄銅火焰雕塑,彷彿在燃燒。 火焰背後是屏風般的紅褐色浮雕群,斑駁散落,彷彿剛剛經過抗日烽火的訓練,生動再現了嵩山之戰、龍陵之戰的場面。 旁邊的紀念牆一側是浮雕,雕刻著中共抗日部隊龍鹿游擊支隊的戰鬥場景,另一側刻著龍鹿抗日游擊支隊的簡介。
龍陵曾是滇緬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侵緬甸失敗,全線戰敗撤退,龍嶺於2024年5月淪陷。 直到2024年6月,中國遠征軍**西滇,先後投入1111月11日,龍嶺以5萬兵力、3次拔河、數百次戰鬥收復。 龍陵戰役是滇西**行動中時間最長、犧牲力最大的要塞戰役,也是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役。 也可以說,龍陵之戰是一場死氣沉沉的勝利。
攻克龍陵後,日軍在滇西鞏固的堅固陣地被一掃而空,鬼子被趕到龍嶺以南沒有危險可守的莽石江平原,被打敗撤退。 不久,中國遠征軍和駐印中國軍隊在芒友勝利會合,收復了滇西。
舊紀念館、雜亂無章的紀念廣場,被看作是紀念龍陵抗日戰爭的整個建築群,與各地的革命烈士陵園相比,顯得破舊不堪,與滇西轟轟烈烈的抗日主戰場遺址的地位十分不符。 前來參觀龍陵抗戰遺址的遊客可能會感到失望。 但是,為國捐軀的鮮活也很多,龍陵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有著慷慨而悲慘的一頁,我們不應忘記。
浮雕前的廣場上熙熙攘攘,到處都是當地小販、燒烤、水果、玩具,或者幾瓶蘇打水飲料和幾個箍,供路人投擲和玩樂。 龍陵抗戰紀念館大門緊鎖,博物館關門休養,只好“再次表示遺憾”。 在龍陵城,還有一些抗戰遺跡,中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舊址、滇西抗日司令部舊址、日軍單兵作戰碉堡等,可以順便參觀一下。
從建築規模和城市風貌可以看出,龍陵的發展相對緩慢,經濟明顯落後於騰衝、瑞麗、芒石。 龍嶺有珍貴的黃龍玉,也就是黃蠟石,是雲南的名產,雖然不是龍龍獨有,但卻是龍龍最大的產地,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黃龍玉的招牌和廣告。
今天是舊曆的第一天,我站在龍陵抗戰巨大的紀念浮雕前,既沒有酒和肉,也沒有香和蠟燭,所以我不得不默默地向那些為國獻出生命的英雄靈魂致敬。 其實,很多普通的戰士甚至沒有留下他們的名字,他們的犧牲渺小如塵土,很少有人知道,即使是當年的倖存者,也曾在山水變遷中經歷過艱辛。
事實上,龍嶺抗戰主要有兩個地點。 除抗戰紀念館外,另乙個是松山,距縣城40公里,集中於拉蒙鄉大瞑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一帶,面積約4平方公里。 松山位於橫斷山脈南麓,怒江西岸,海拔2690,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被軍事專家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 當時日軍盤踞在它上面,花了一年時間建造了極其堅固和複雜的永久性防禦工事,形成了乙個可以攻擊、可以撤退、可以防禦的戰略基地,從而牢牢掌握了怒江戰場的主動權。 1944 年 6 月 4 日,中國遠征軍發動了空前悲慘的攻勢,並於 9 月 7 日占領了松山。
影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以松山戰役為背景,讓我們直觀地了解了當年的殘酷和血腥。
一陣風吹過,一陣微寒,吹過了我的驕傲,直到這時,我才想起了我的旅程。 “四季有花有雨,冬天無雪無雷”,龍嶺雖然四季如春,但縱向差異顯著的低緯高原季風氣候讓人不敢減衣,與芒石相比,清涼還是很厲害的。
龍陵還有一些景點,如蒙諾仙人洞、蕭山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怒江大峽谷三江口風光、珍稀植物榿木群景區等,不得不留待下次再遊。
在私人酒店過夜,乾淨整潔。 老闆是當地的傈僳族婦女,姐妹倆看著店裡,身材高挑修長,幽默風趣好客。 他們給我講了一些當地的故事,如傈僳族、彝族、阿昌族、白族和景頗族的民族風土人情、傳統文化、宗教信仰、衣食等。 說到深處,姐姐隨口唱著傈僳族的山歌,彷彿夜鶯低沉,珍珠玉石叮叮噹噹,讓人一時忘記寂寞的旅途。
那天晚上,店主燉了乙隻當地的雞,湯濃濃可口,食指動了動,忍不住狼吞虎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