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昂惕夫悖論的含義。
美國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進口資本密集型商品,這一結果與H-O理論背道而馳。
萊昂惕夫的解釋:有效勞動
由於各國的勞動力質量參差不齊,在資本組合相同的情況下,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大約是其他國家(如義大利)的三倍左右,所以如果以其他國家為標準,美國的有效勞動力量應該是現有勞動力的三倍。 就有效勞動力的數量而言,美國應該是乙個勞動力相對充裕(有效)的國家,而資本在美國卻成為相對稀缺的要素。
萊昂惕夫之謎的其他解釋。
i) 人力資本。
一般勞動力可分為兩類:非熟練勞動力和熟練勞動力熟練勞動力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勞動力,這些技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教育、培訓等手段積累起來的。 由於這種後天付出的努力類似於物質資本的投資行為,我們稱之為後一種勞動人力資本。 彼得·凱恩(Peter B.Kane)的美國經濟學Kenen後來發現,美國的出口以實物和人力資本密集型商品為主。
b)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和資本在生產中往往是互補的,因此,一些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如能源,也往往是資本密集型的。 從自然資源的角度來看,美國的一些自然資源相對稀缺(由於自然或人為因素),例如石油。 因此,美國的許多進口產品都是自然資源密集型的。 從自然資源的角度來看,美國實際上進口的是其稀缺的自然資源,而不是資本。
3)因子強度反轉
在某些因素下,它是資本密集型的,它是勞動密集型的,但在其他因素下,它變成了勞動密集型,它變成了資本密集型。 這是因為萊昂惕夫根據美國的技術條件計算進口商品在其他國家生產時的要素密度,但在要素密度反轉的情況下,這可能會引起誤解。
4)需求逆轉
當乙個國家在生產上比某種商品具有比較優勢,但由於其公民對該商品有特殊的偏好時,最初由H-O定理決定的進口方向就會發生變化。
萊昂惕夫之謎的解釋:雖然美國資本相對充裕,但如果美國消費者的消費結構以資本密集型商品(主要是製成品)為主,那麼美國可能會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