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維科產業研究中心鋰電研究組正式發布中國鋰電池上市公司綜合實力100強榜單。 榜單從業務規模、技術實力、資金支出等多個角度對中國鋰電池領域龍頭上市企業進行分析,並根據各上市公司第三季度財報資料表現進行排名。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這兩家知名電池公司外,榜單前三還有一家鋰電池裝置公司——領航智慧型。
縱觀國內鋰電裝置行業,先導智慧型是近幾年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業績仍逆勢上漲的少數企業之一。 財報資料顯示,先鋒智慧型2024年前三季度主要營收為131.86億元,同比增長31.86%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單季度主營收入61.01億元,同比增長34.04;單季度歸母淨利潤11.23億元,同比增長31.71。
LEAD成功斬獲百強榜第三名,恰恰證明了隨著鋰電池下游市場活力的不斷釋放,我國鋰電池裝備企業快速成長,開始成為鋰電池行業的重要形象代表。
裝置業界備受關注描繪鋰電池的“新”圖景
新能源汽車、新儲能、3C電子市場的興起,引發了鋰電池產業鏈的深刻變革。 終端應用場景的拓展,使得鋰電池的附加值不斷攀公升,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下游需求的帶動下,國產鋰電池裝置快速增長,進入全球競爭行列國際化發展已成為行業共識,無數鋰電池企業紛紛進入......“出海”的洪流。可以說,鋰電池行業已經進入了乙個競爭激烈、機遇無限的時代。
在此背景下,中國鋰電池產業鏈上市公司100強公布的意義,不僅在於展示中國鋰電池企業的業績成就,更重要的是向外界展示能源革命下中國鋰電池產業格局的變化。 同樣,領航智慧型的加入,也是中國鋰電裝備企業價值深度擴張的有力證明。
眾所周知,鋰電池的生產製造離不開鋰電池裝置。 鋰電池的“誕生”要經過漿料、攪拌、塗佈、軋制、分切、捲繞、疊片、組裝、化成、體積測試等幾十個環節。 相應地,每個環節需要的裝置也不同,越是走到繞線或疊片的核心工藝上,鋰電池裝置的選擇就越慎重。
在國產鋰電池裝置崛起之前,處於鋰電池產業鏈上游位置的日韓鋰電池裝置廠商牢牢掌握了下游產業的定價權,產品附加值越來越高。 產業霸權和技術壟斷卡在我國電池企業利潤增長的“脖子”上,這種現象在鋰電裝置前中期尤為嚴重。
然而,隨著LEAD進入鋰電池裝置領域,情況開始徹底改變。 以繞線機為例,2024年,先導智慧型首颱自主研發的繞線機上市,以進口裝置的效能資料和價效比特點獲得市場熱烈反響。 直到今天,世界上最高效的 18650 和 21700 圓柱形鋰電池繞線機都來自 LEAD Intelligence。
對於下游鋰電池廠商來說,生產線上任何乙個小小的資料改進,都可能變成電池產品新的競爭優勢。 因此,當進口鋰電池裝置與國產鋰電池裝置的效能差距逐漸抹去甚至超越時,LEAD作為國產鋰電池裝置龍頭企業的價值開始飆公升,激發了國內鋰電池製造商的合作慾望。
截至目前,利德已橫跨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賽道,與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空、億緯鋰能、蜂窩能源等多家國內知名電池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
事實上,在幫助下游鋰電池企業擺脫進口裝置的束縛,實現製造“降本增效”方面,LEAD具有巨大的優勢。 據了解,現有鋰電池生產線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可節省人工65%以上,產品合格率達到95%。 此外,LEAD也是業內為數不多的擁有100%完全自主智財權的鋰電池解決方案服務商之一。
憑藉雄厚的業務實力,先導智慧型的市場份額也逐年提公升。 據沙利文統計,按2024年訂單額計算,LEAD是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鋰電池智慧型裝備供應商。 憑藉多年來行業領先的市場份額和上游裝置的天然先發性,LEAD在鋰電池裝置領域取得了多項技術突破,對中國乃至全球的鋰電池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智慧型製造引領擁抱全球新能源時代
目前,鋰電池製造業正呈現出規模化、智慧型化、低碳化、全球化的發展態勢。 今年以來,儘管行業內競爭激烈,但中國鋰電池行業持續增長。 近日,工信部最新資料顯示,前十個月全國鋰電池總產量同比增長31%。
鋰電池產量快速增長的背後,是鋰電池裝置企業規模化產能和整合能力的飛躍。 在量產的背景下,僅靠傳統製造已經無法滿足快速擴大的全球新能源市場需求,為了形成規模效應,鋰電池裝置企業不可避免地不得不走上智慧型製造之路。
12月6日,LEAD與達索系統在“2023世界智慧型製造大會”期間正式簽署全球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數位化和智慧型製造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建立長期、穩定、共同發展的戰略聯盟,共同探索新一代研發交付體系的可能性。
這是LEAD走在行業前沿的又一體現。 隨著鋰電裝備智慧型製造“全價值鏈+全生命週期”模式的進一步探索,我國鋰電裝備企業也在成為智慧型製造行業標桿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LEAD再次塑造了全球協同研發交付的優勢,開啟了市場增長的天花板。
目前,海外鋰電池市場仍存在供應缺口,最新訊息顯示,歐洲擬建工廠計畫產能有望超過1000GWh,其中海外本土車企包括Northvolt、大眾、ACC等,合計約750GWh。 這是國內鋰電裝置企業交付效率的又一巨大挑戰。 可以預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智慧型製造”能力將作為海外鋰電池企業評估合作廠商的標準。
新能源市場瞬息萬變,需求迭代更新。 在不進不退的市場環境下,更強的“智造”幾乎成了鋰電裝備行業競爭的最佳邏輯。 然而,對於像先導智慧型這樣走在全球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前沿的企業來說,從更高角度聚焦智慧型製造,引領國產鋰電池裝備走向世界,不僅是贏得行業競爭的需要,更是作為行業領軍者應該主動承擔的時代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