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注意到街上的藥店越來越多?
在一些商業氛圍濃厚的街道上,在各種商店的中間,總有一家藥店混雜其中,甚至在一些街道上,還會有一系列幾家藥店併排營業。
而這種現象在一些地方並不是區域性現象,而是在全國很多省份都出現了。
這不禁讓人不禁懷疑,藥房的生意真的有那麼好嗎?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藥店嗎?
讓我們從 2 個統計資料開始:
1、截至2024年底,中國零售藥店數量為62家30,000。
2、按照14億人的規模,乙個藥房可以覆蓋2200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1:2200的比例似乎還算可以接受。
從商業角度來看,乙個可以覆蓋2200人的店面,理論上可以保證它能夠賺錢。
但新的問題是,目前60多萬家藥店並不是均勻分布在全國各地,反而會出現一條“藥店街”,幾家藥店擠在一條街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不是乙個明智的選擇,但為什麼全國各地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答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因為對於一些藥店來說,他們真正賺錢的不是賣藥,而是賣店。
這與目前藥店的發展趨勢有關。
藥店與服裝店、珠寶店不同,它們具有一定的剛性屬性,因此從誕生之日起就很划算。
很多資本巨頭和第一批玩家都非常看好這項業務,所以在這些年的發展中,一些藥店領域的龍頭企業也應運而生,比如益豐大藥房、人民大藥房等等。
對於這些龍頭企業來說,做藥店業務、擴大營收並不是如何提高產品質量或服務水平,對他們來說,賺更多錢的唯一途徑就是:多開店。
自己開店是一回事,收購收購已經開張的藥店會省去很多麻煩,改店名可以繼續開店,甚至省錢裝修。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會出現“藥街”的局面了,關鍵是藥店的生意簡直“太好了”。
多年來,關於製藥行業的“好訊息”層出不窮。
2024年,乙份徵求意見稿指出,放寬處方藥的線上銷售是可能的。 這意味著零售藥店可以銷售處方藥,從而增加了單個藥店的收入能力。
處方藥一旦上市,可能是兩三千億元的大市場,對資本方來說絕對是有吸引力的。
此外,“藥物分離”一直是國內的熱門話題。
之後,外賣行業開始崛起,藥店也加入了外賣的行列,你身邊有多少人通過外賣買過藥?
這也為藥店開闢了另一項收入:線上銷售。
在多重利好加持下,大型企業開始瘋狂收購併購,尤其是龍頭企業的步伐更是加快。
在這個時期,對於這些頭來說,是乙個典型的“賽馬”買買階段。
誰能贏得更多的門店,誰能獲得更多好的門店位置,誰能得到資本的青睞,誰能搶占未來。
而對於當地的連鎖藥店來說,這無疑是乙個快樂的煩惱。
如果你不賣店,這些龍頭企業的藥店遲早會在你隔壁開門,以更強的實力搶占你的生意。
但是一旦你賣掉了一家商店,這些領先的公司就會揮舞著現金告訴你:兄弟,我想要你所有的商店。
於是,“賣藥不如賣店”的現狀誕生了,一些企業會在短時間內開很多藥店,等待龍頭企業的併購,他們給出的併購往往能讓這些企業非常滿意。
甚至,有一年業內曾發生過乙個案例,有人在一年內瘋狂地將他的連鎖藥店從30家開到130家,等待併購。
因此,近年來,在全國各地,都出現了罕見的“藥店街”景象。
從國內龍頭企業的規劃來看,他們基本保持著每年至少600家到1000家以上的擴張計畫(包括併購、收購和特許經營)。
那麼,這些龍頭企業難道不怕錢嗎?
答案很明顯,短期內,很難陪伴藥店的生意。
一方面,醫藥分離在國內是乙個比較明確的方向,目前仍在有序推進,每一次推廣都會釋放出不小的利潤空間。
另一方面,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也意味著對藥店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當然,這都是大局。
對於那些“藥街”上的藥店來說,因為競爭,單店收入的下滑是不可避免的,這在企業層面是可以接受的,但對於純粹靠這家藥店賺錢的店長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