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近年來有所改善,作為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它很快就會超過中國的人口。 雖然印度在過去四十年中在減少極端貧困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幾乎一半的人口每天的支出仍然不到32美元。 更為關鍵的是,印度經濟的持續崛起將決定其作為大國的未來。 儘管莫迪一再強調,印度已經能夠影響世界各地的重要趨勢,但該國的種姓制度以及本國產業和人口的質量存在許多問題。
這些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重點是看看印度人在國際上是如何發展的。 目前的情況是,一方面印度的貧困率在上公升,另一方面印度族群在國外混得風生水起。 例如,在許多大型跨國公司中,尤其是矽谷的大型IT公司中,印度裔高管的數量確實遠高於中國高管。
關於這個問題,網上有很多爭論,也歸納出了很多原因。 比如印度人沒有語言障礙,印度人喜歡抱團,印度移民人口多,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水平真的很高等等。 那麼這個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呢?
其實以上沒有錯,但不是根本原因,印度的移民人數是全球第一,2024年已經達到了1750萬,相當於每年移民到6個立陶宛,基數足夠大。 英語是印度的第二官方語言,講英語的人口確實比中國多。 至於印度人喜歡團結的事實,有這樣的情況,但只有在同種姓的印度人中,印度人內部也存在著一連串的蔑視。
印度理工學院在印度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青北,從這裡出來的畢業生確實算是精英。 但要說比中國清北出來的人好,就有點荒謬了,就像我們抱怨青北一樣,印度人自己也沒少抱怨過,印度理工學院是專門為國外培養人才而設計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這些都是事實,為什麼它們不是根本原因呢? 因為印度人在這些外國公司公升職的時候,也會遇到玻璃天花板,尤其是一流的印度人。 不同的是,印度人遇到的玻璃天花板明顯高於中國人。 所謂玻璃天花板,是指在晉公升過程中遇到的無形障礙,看不見摸,根本沒有成文規矩,但卻是實實在在的。
這種情況在外企很常見,當你碰到這個天花板時,你會發現,無論你怎麼努力,都無法再往前走一步,這意味著你的晉公升路徑已經到了頂峰。 特別是在關鍵的管理崗位上,對於中國人來說,除非有本土化的需要,否則這樣的崗位幾乎總是由外國人佔據。 這清楚地表明,這種現象的根源實際上是為什麼會有玻璃天花板這樣的潛規則。 為什麼印度人在這方面比中國人有優勢? 答案很明顯,問題出在控制企業人事權力的白人老闆身上!
這就引出了乙個問題,為什麼歐美這些老白人要這樣做? 簡單地說,這是歐美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種族優越感的產物。 畢竟,印度的上層種姓都是歐洲人的後裔,所以會得到優待。 更深層次,這是因為歐美白人內心深處隱藏著對中國人的恐懼和警惕。 在中國人的認知中,我們是乙個溫和理性的大國,但在許多歐美白人,尤其是他們的精英階層的認知中,根本不是這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們用武力驅逐了我國土地上的外國人,收回了一切租界,廢除了一切不平等條約,歐美列強在中國的利益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在他們看來是完全不合理和不能接受的。 之後,在朝鮮半島,我們擊敗了當時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領導的17國聯軍。 這場戰鬥不僅動搖了我們的信心,也動搖了他們的恐懼,讓他們認為中國是完全中立和溫和的。
說起來,更何況我們單獨對抗美蘇的時候,也花時間打敗了印度,而且只動用了邊防警衛,這對他們來說似乎有點可怕。 以至於一時間有一種黃色理論,將中國比作蒙古人屠殺歐洲,法國人甚至還拍了一部關於解放軍進駐巴黎的專部電影!
另一方面,印度的獨立依賴於甘地的非暴力不抵抗政策,該政策不僅保留了西方的利益,而且還採用了英國官僚機構,使英語成為官方語言。 與兩者相比,歐美更傾向於誰就很明顯了,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幾十年來一直在抹黑中國,但對印度卻非常寬容的原因。
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崛起,在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企業數量已超過美國,印度企業不足10家。 而以印度的表現,歐美完全不用擔心,印度人會像中國人一樣,把自己學到的技術帶回印度,這樣他們就可以自信大膽地使用印度高管。
這種現象歸根結底與歐美打壓中國的行為是一脈相承的,源於他們對當今中國人的恐懼和警惕。 在軍事上,他們不敢輕易挑釁,從技術上講,他們沒有公平競爭的信心,所以唯一剩下的就是壓制。 對我們來說,我們真的不需要太在意這些噪音,只要試著做好自己的事情,看看20年後的世界會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