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上講,在戰場上對醫療士兵動手是違反《日內瓦公約》的。 早在2024年,以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為首的歐洲國家就簽署了《改善野戰部隊傷員境遇公約》,在瑞士得到12個國家的批准。
——本公約明確規定,軍隊的醫院和醫務人員在戰場上是中立的,這意味著任何國家的軍隊如果對這些在戰場上從事醫療活動的專業人員做任何事情,都是違反本公約規定的。
根據最新版的《公約》,軍隊的醫療單位及其建築物、裝備和人員都是不可侵犯的,這些醫院雖然是野戰醫院,但可以使用白底紅十字或紅新月標誌,以顯示他們在戰場上的中立。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任何國家的軍人都應該尊重這些醫務人員,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對醫務人員做任何事情,確實是違法的。 但是,如果真的到了戰鬥的時候,攻擊敵人的醫療兵還是比較普遍的,因為醫療兵的存在對於軍隊戰鬥力的提公升還是相當明顯的,畢竟它在戰場上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治療傷員
首先是我們都知道的,它允許在戰場上對受傷的士兵進行緊急治療。 目前,各戰隊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醫療救治體系,在戰場上受傷後,各基層作戰部隊的基本衛生人員都會為這些傷兵進行一些初步**,包括止血。
如果傷勢較重,重傷者將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務人員進行更深入的治療。 但如果連他們都解決不了,這些重傷員就會被送到後方的野戰醫院進行更系統、更有針對性的**。
事實上,在軍隊醫療體系建設尚未完成的時代,絕大多數犧牲士兵都是在重傷、得不到有效醫療救治後死亡的。 有時,戰爭爆發時直接在戰場上陣亡的士兵並不像傷勢無法治療的士兵那樣致命。
在古代戰爭中,一般來說,士兵的傷亡是一起計算的,畢竟在那個時候,戰鬥中的傷亡差距並不是特別大。 至於原因,那是由於當時醫療條件的限制。
但是,自從出現完整的醫療體系以來,傷兵的死亡率已經大大降低,因此無論哪個國家的軍事戰場醫療衛生體系都非常重要,它就像食品和**一樣是後勤供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鼓舞士氣
除此之外,醫療兵的存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戰鬥士兵的士氣。 其實這一點不難理解,過去有些軍隊在戰場上表現不佳,戰鬥力低下,往往不是訓練和裝備的問題,更多的是因為士兵們怕死怕戰的心理衝擊。
有了醫生,你可以處理這個問題。 有了他們的存在,士兵們知道,即使他們在戰場上受了重傷,將來也可以得到相應的醫療,甚至可能有機會掛上功勳勳章,去後方的軍隊醫院進行特殊修煉。
一般來說,一支擁有良好醫療保健系統的軍隊在戰場上往往更有效率。 之前有一部電影叫《血戰鋼鋸嶺》,醫療兵的角色在這部電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在電影中,男主乙個人在戰場上救出了數百名傷兵,所以當美軍最後發動總攻時,士兵們不得不等待男主的到來,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有男主這樣的醫療兵,他們在戰場上還是有生的機會的。 在某種程度上,醫療戰士是戰場上的“神”,可以挽救人們的生命。
醫務人員仍然是軍隊實力的重大改進。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兩次世界大戰過程中,醫療兵的損失率一直居高不下。 特別是在二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區,日軍甚至不遺餘力地與美軍的醫療士兵作戰。
二戰時,美軍已經是一支高度機械化的作戰力量,機動性極強,後勤保障體系最先進,所以當時的美軍醫療部隊甚至可以推廣到班,也就是說,最基本的美軍作戰部隊能夠得到更及時的戰場醫療支援。
醫療士兵的存在有效保證了美軍的戰鬥力,許多在戰場上受重傷的傷兵,在得到良好的治療後,可以在短短半個月內重新投入戰鬥。
在太平洋戰區,日本人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們經常不顧《日內瓦條約》襲擊美國士兵。
作為二戰中最殘酷的部隊,日軍一直特別瘋狂,不惜一切代價贏得戰鬥。 《日內瓦條約》對於當時的日本軍方領導人來說,不過是一張廢紙,他們想要的是“準確無情”地打擊對手,最好是能夠直接給對方致命一擊。
因此,為了針對醫療兵,當時的日本軍方高層也下達了特別命令,即如果美軍的一名醫療兵能夠在戰場上被消滅,他可以得到上級軍官的表彰。
例如,在硫磺島戰役中,日本軍官淡林忠道曾向他的士兵發放美國醫療兵的**,並要求他們殺死醫療兵,這導致很長一段時間,美國醫療兵甚至不敢攜帶象徵中立並塗有紅十字的頭盔, 以免成為日軍的目標。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有社會的地方就有國家,哪裡就有一些利益爭奪,所以戰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但即使發生戰爭,我們仍然應該有一些底線來克制戰場上的某些行動。
日軍在二戰中的做法顯然突破了人類道德底線,而針對醫療兵只是其殘暴罪行的冰山一角。 這些顯然也是違反國際法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日軍的名聲比起動物的名聲才如此臭氣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