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綜合國力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 如果行業繁榮,國家就會繁榮;產業強,國家強。 近年來,一系列重大專案亮相,成為我國產業重點領域不斷突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生動寫照——C919大型客機投入商業運營、國內首艘大型郵輪成功出塢、“東數西算”專案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全部開始。。。。。。在這背後,中國產業的每一次突破,都離不開高校的實力,為高校科研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為了分析和比較高校在工程領域的實力,首次發布了2024年科技排名《中國高校工程實力評定》。選取能夠反映工程水平的指標,客觀對比評價工程領域各高校建設情況,多維度全面展示我國高校在工程領域的實力和水平。 12月23日,Ranking正式發布了2023《中國高校工程實力評定》。。該等級包括入選工程領域第二輪“雙一流”建設的學科“紀律力量”。跟“紀律嚴謹”。尺寸;在“科研平台”。維度增加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產教融合國家創新平台”等變數。
中國工程實力是A類大學
基於上述指標,2024年中國工程類大學百強榜單發布,分為兩個等級:
中國工程實力A+大學:工程實力排名全國前20的大學(相當於工程領域得分排名前2%的高校);
我國工程實力A級高校:工程實力全國2.11萬(相當於工程領域得分的2%和10%)。
具體結果如下:
注:排名相同的學校按字母順序排列。
清華奪冠!傳統工程學院的實力在榜單中佔據主導地位
在這個評級中,清華大學再次奪冠,在學科規模、學科實力、學科精準、高階人才、科研專案、重大成果、學術**、科研平台等八個維度均位居第一,可謂“八大全能”,遙遙領先;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其次是第二至第五名,各有優異之處,各有突出表現;華中科技大學、習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天津大學排名第6至第10位,實力雄厚,在全國領先。
傳統工程學院在這一排名中展現了自己的實力。 聲名鵲起、聲名鵲起的“八工學院”發展至今,仍是工程領域的領軍企業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工學院)(第6號),東南大學(原南京理工學院)(第8名)。北京理工大學(原華北大學工學院)(第9號)大連理工大學(原大連理工大學)(第11屆)。西北工業大學(原西北理工學院)(第14號),華南理工大學(原華南理工大學)(第17屆),四川大學(原成都理工學院)(第20屆),東北大學(原東北理工學院)(第22名)均走在全國前列,在不同維度各具優勢。
其中,華中科技大學在高階人才(第5名)、科研專案(第4名)、重大成果(第5名)、科研平台(第5名)等多個維度均具有顯著表現。東南大學在學科實力維度(第3位),工程領域11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築學科排行榜第二輪,位列全國第二大連理工大學工學領域學科規模(第2)僅次於清華大學,工學領域共有24個學科,均進入2023中國最佳學科排名(最佳學科前50%),優勢學科準確率100%, 其中12個學科進入國內一流學科(大學排名前12%或前4名),位居全國第七。
北京理工大學首次躋身前10名。 作為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學院和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創造了新中國科技史上40多個第一。 在本次評定中,北京理工大學在高階人才(第9名)、科研專案(第8名)、重大成果(第8名)、科研平台(第7名)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全國前50名!非“雙一流”高校亮相
除了傳統的工程優勢外,工程的“新生力量”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成為本次評比的一大亮點。 深圳大學、江蘇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4所非“雙一流”高校入圍全國前50名,分別位列第41、45、46、48位。
深圳大學是該工程實力等級中首所非“雙一流”高校,位列全國第41位,在科研專案(第22位)和學術**(第29位)兩個維度上具有顯著優勢。 在學術研究方面,據統計,近五年Web of Science收錄該領域的論文總數已超過15000篇。 此外,近兩年來,深圳大學在科研平台、高階人才方面也出現了“疾馳趨勢”:2024年,深圳大學牽頭的“射頻異構異構整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這是深圳乃至深圳本土高校成立以來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現零突破2024年,李清泉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深圳出產的第四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工程領域的“後起之秀”——廣東工業大學在本次評定中,工程實力首次躋身前50名,位列全國第48位。 學校於2024年由原廣東理工學院、廣東省機械工程學院、華南建築學院(東方學院)合併而成,種下了“產業基因”,聚焦“高精尖緊缺”,工程領域的科研創新水平穩步提公升, 在本次排名中,在科研專案(第39位)和學科實力(第47位)兩個維度均表現較好。其中,從學科實力來看,廣東工業大學在2024年中國最佳學科排名中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三個學科,位列全國前12%或前4名,發展勢頭強勁。
如今,中國製造業創新邁上了新台階,許多行業和領域都在“跑”甚至“領跑”,“中國製造”正在加速向“中國創造”轉型,新型工業化圖景已經繪製。 期待高校在工程領域不斷凝聚特色,激發科技創新潛力,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為產業強國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