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歲的李阿姨。
我被邀請加入乙個網際網絡社交“健康小組”。
“健康小組”非常熱鬧。
白天。 有人**各種“健康知識”。
供中老年人在小組中閱讀和習。
在晚上。 直播令人眼花繚亂。
據說講課的人。
他們都是“知名專家”......大型醫院
健康群聊例程很深。
專家“介紹。
食用本品可補充鈣質。
讓骨骼更年輕”。
碰巧李阿姨患上了骨質疏鬆症。
聽完之後,我印象非常深刻。
專家“在直播中反覆強調。
此產品無庫存。
在這次大甩賣之後。
庫存將售罄。
**至少需要半年時間。
是時候為速度而戰了!!
這個絕佳的機會不容錯過!!
李阿姨趕緊搶購了兩瓶。
一種聲稱“使骨頭向後生長”的產品。
花了1000多元。
但收到貨後,她發現了。
產品的外包裝比較粗糙。
也沒有“保健品”標籤。
直到那時,我才意識到自己被“愚弄”了。
不法分子以“免費體檢”、“領獎”為誘餌,吸引老年人參加“健康講座”“專家免費諮詢”等活動,以“秘方”為噱頭,捏造或誇大產品功效,誘騙老年人購買“保健品”。
保健品≠保健食品≠特殊藥品。
趙旭(昆山市公安局週市派出所公安局):
保健品一般是指聲稱對健康有益的產品的總稱。 保健品是食品的一種,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中沒有對“保健品”的法律定義。
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旨在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品。 我國合法、安全、可靠的保健食品,通過國家認證,都會標上“特殊標誌”——藍帽子。
保健食品一般需要較長時間的食用才能達到保健目的,不能代替日常飲食或藥物。
因此,“保健品”不能等同於“保健食品”,也不能將“保健食品”視為“特藥”。
保健品欺詐。
大多數目標是老年人。
老年人群更注重保健。 一些不法分子打著宣傳“保健品”的幌子,精心設計消費陷阱,欺騙一些缺乏識別能力的老年人。
公安機關在梳理相關案例時發現,受騙老人大多獨居,存在缺乏家庭關懷、情感溝通等共性問題。
不法分子為了能夠成功實施詐騙,往往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犯罪,一步步將老年人帶入詐騙陷阱。 大多數不法分子會先打著“免費送禮”、“免費體檢”、“免費旅遊”、“公益講座”等幌子,吸引老人的注意,然後通過避寒求暖等手段進一步拉近與老人的關係。 最終,以呵護老年人健康為由,通過虛假宣傳和誇大功效,向老年人兜售所謂的“保健品”。
除了情感攻勢外,利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追求健康,也是騙徒屢屢得逞的原因之一。 詐騙者還經常為他們表演“醫學專家”節目。 團夥中的“推銷員”會提前告訴“專家”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專家”在免費諮詢期間故意說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較差,看到縫線時誇大“保健品”的功效。
警報。 照顧老人讓**沒有機會。
那麼如何避免上當受騙呢?識別這類保健品**並不難,首先要警惕各類保健品打著免費保健品促銷活動,不要輕信,不要購買;二要養成正確的就醫習,不要相信所謂“專家”的誇張宣傳和“保健品”的神奇療效,更不要相信有治病的“靈丹妙藥”。
對老人的照顧對於防止保健品欺詐非常重要,家庭成員可以經常陪伴老人,與老人溝通,並多做安全防範,讓騙子沒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