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鵬翻閱漢代史時,不禁驚訝地發現了乙個奇特的現象:漢武帝的近臣中,有乙個叫燕朱,乙個叫莊祝,兩人不僅名字相似,事蹟也頗為相似。 然而,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只提到了莊朱,卻沒有發現嚴朱的記錄;在班谷的《漢書》中,只有燕朱,但絕對沒有莊朱。 這是什麼原因?經過仔細調查,原來大鵬膚淺而孤獨。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有嚴格的避讓制度,即人名、地名不得包含皇帝的名字。 以中秋節女主角嫦娥為例,她原名嫦娥,但為了避免漢代劉恆帝的名字,改成了嫦娥。 有時甚至要避開皇后的名字,比如魯皇后的雉雞,朝臣們遇到野雞就要改成野雞。 關於這個制度的起源,學術界還存在爭議,有人認為起源於夏商時期,有人說是西周時期,也有人說起源於春秋時期。 不過,避罪制度是什麼時候開始嚴格執行的,而且是在漢代,甚至寫進法律,不避諱就算是犯罪,甚至可判處死刑。 因為在東漢時期,漢明皇帝劉莊出生,為了避免“壯”醜聞,將“莊”姓強行改為“燕”姓(“壯”和“燕”含義相似)。 因此,班固在編纂《漢書》時,對於姓“莊”的人,毫不客氣地將自己的姓“莊”改為“燕”,因此,在班固的《漢書》中,西漢著名的“壯竹”變成了“燕珠”。
那麼,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為什麼敢於違背避讓,寫成莊竹呢?這不是胡說八道嗎?畢竟司馬遷出生在西漢時期,當時漢明的劉莊皇帝還沒有出生!更過分的是,唐代時期,著名詩人李赫的父親被取名為“李金蘇”,而因為“金”和“金”是諧音的,李赫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參加金士考試。 到了宋代,逃避制度更是扭曲,光是宋高宗的趙苟名字就有50多個,文人寫起來更是小心翼翼,唯恐遺漏和逃避就招致不幸。 《宋史》甚至記載了這樣乙個荒誕的故事:乙個名叫徐驥的人,為了避免父親名字中的“石頭”二字,一生都不使用石製工具,過石橋時只好由別人抬著。
回到正題,大鵬寫的這篇文章,意在告訴大家,漢武帝時期的莊祝和燕珠其實是同乙個人,同乙個人,同乙個人,重要的事情說了三遍。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史記》《漢書》《宋代史》。